丝路中国首页 | 往期专题

总第 34期

留学生凌虐同胞判刑 校园立法何时加强?

2015年,一件美国南加州留学生施虐的案件在中外媒体上都引起了很大反响。这起发生在今年3月底的案件中,多名被告因对两名中国女留学生拳打脚踢、扒光衣服拍照等施虐行为,面临多项重罪指控,其中仅“折磨”一项最高就可判处终身监禁。值得注意的是,此案牵涉的14名中国留学生均为高中生,其中相当部分为未成年人

在宣判时,由于三名嫌疑人都于今年1月5日同检方达成认罪减刑协议,检方撤销了其中能判终身监禁的折磨罪起诉。最终结果为,三名嫌疑人分别被判13年、10年和6年监禁。这一案件因涉及多名中国留学生引发国内舆论持续关注,除了追踪案情和庭审外,还引发关于中国的校园暴力立法以及产生因素等方面的反思。

中国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其实,除了中国留学生美国凌虐案外,中国本土的校园暴力问题也频频触及人们的心理防线。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据粗略统计,去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

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小小年纪,为何一身戾气?本该善良友爱,为何暴力相向?人之初性本善,那些未成年施暴者的过错,究竟是谁的过错?校园暴力,是教育问题,也是法治问题。

首先,家庭、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青少年的人生观在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若没有人及时引导,那么他们的人生轨道就会偏离,就如荒草般野蛮生长,最终误入歧途。

其次,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得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校园暴力”干预机制的滞后和犯罪成本低,让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他山之石 是否可以攻玉?

在中国,校园暴力发生的数量和影响越来越大,而校园暴力的相应立法措施却并不健全。

试想,中国留学生在美凌虐案若发生在中国,结果会如何?6到13年监禁,在好多人看来无疑是重判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内,对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不总是将之视作“施虐”或“故意伤害”等刑事犯罪,而仅仅习惯于将之看作“治安案件”处以行政处罚了事;更有甚者,所谓“学生纠纷”根本不会进入公共职能部门的视野,而只是由学校管理者内部消化,采取“学校处分”等形式处置……这一做法,相较于美国动辄由检方介入、启动司法流程,当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成立绑架罪还须存在将被绑架人作为人质向其亲友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要求的目的要件,故此案被告人的行为在中国是不构成绑架罪的,由于本案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只有7小时,未达到我国司法解释所要求的24小时以上的追诉标准,所以非法拘禁罪也不能成立。

另外,中国没有单独的攻击罪和使用暴力工具攻击罪,只有故意伤害罪,但必须达到轻伤以上才成立,而剪掉他人头发不能算作人身伤害。

中国也没有折磨罪,一般的殴打致多可作为治安事件处理,可拘留或者罚款。

至于“暴力侮辱”,由于发生在封闭空间而不是“公然侮辱”,这个罪名也难成立。就算判定“侮辱罪”,一般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且需要受害人主动告知才做处理。

不同的是,美国对校园暴力(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校方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在法律方面,其对校园暴力针对性也极强极严厉。美国的一系列立法,除将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定性为霸凌外,还逐渐将精神上的贬低都纳入了霸凌。

在面对孩子的案件中,中国人习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治还是法治中国面临此类学生施虐案件,一般都是被训斥一番,而考虑到考学不易甚至都不会开除学籍,更何况还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说法,学生很难被司法制裁,更多的则是道德教育和行政处罚。而此次“施虐案”,正好给广大的中国家长群体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

校园暴力暴露心理教育缺失短板

青少年施暴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教育的缺失也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处理、调整心理方面的问题,是防止暴力滋生的必要手段。预防校园暴力事件,不能只是关起门来教育,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解决。目前国内大学校园已经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只有极少数高中设有心理咨询室,而国外在这方面做的则相对比较成熟。

德国:关注人性,从源头上解决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爱护小动物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挪威:政府支持,学校干预,全民行动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挪威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澳大利亚:政府支持,无欺凌计划

澳大利亚当地的校园欺凌现象也比较严重。据大洋网报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的公立学校平均每周公布的校园欺凌现象就有60多起。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

英国: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老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2007年,英国启动了一项小学自助反欺凌工程,主要是请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协同老师,一起反对同学间欺凌行为。

今天的中国,随着城市化扩展,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年轻人特别是初高中生很多整天打网游,沉浸在暴力的虚拟世界里,国内校园霸凌问题日渐突出。一旦出现霸凌,要么家长忙于工作不知情,即便知情后也认为教育批评一下就好。如果事闹大了,不少家长会亲自出面要么用钱、要么靠关系摆平,法律概念淡薄。

事实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犯罪率持续增长,当时也成为了困扰美国社会的严重问题。经过实践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保护观察、家庭监禁、电子监控、训练营地等措施在内的青少年矫治体系,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预防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校园犯罪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完全可以借鉴美国遏制校园暴力方面的经验。

当校园暴力事件越演越烈的时候,若不正视和重视这个问题,校园暴力必将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公对待,他走向社会后如何公平地对待他人?

出品:中国网丝路中国  责编:郭孟楠  美编: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