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十个航天”助力高质量发展 西安航天基地全新“启航”

驱车往西安市主城区东南方向行进,多个现代化高楼渐次映入眼帘,曾经的“郊区”,正在强势崛起。十五年来,这里基础建设日臻完善、科创项目相继落地,“航天科技产业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定位愈加明晰——这里,就是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西安航天基地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十项重点工作,深入实施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主体培育、成果转化、改革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宜居宜业航天新城,努力构建全域创新新格局。

科技创新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今年以来,航天基地围绕“双创空间,孵化服务,孵化成果”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发挥科技、人才、金融互乘放大效应,并以十个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为牵引,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航天基地十个科技产业园区瞄准产业定位,坚持“一园一主题,园园有特色”,通过高端技术、高端项目、高端人才的聚集,加快“两链”融合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创新动能。根据秦创原聚焦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的三大目标,航天基地还以这十个科技产业园建设为依托,积极构建大中小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聚焦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载体,遴选出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或项目团队纳入培育库。

在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组委会公布的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企业名单中,航天基地11家在孵企业位列其中,各类奖项均有涉及……今年,航天基地新增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家市级众创空间;新增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认定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举办产学研金活动11场,参与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3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330家;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48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2.63%,增长趋势明显。

政策支持,聚集带动,“科创航天”建设中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绚烂景象,为区域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为西安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打造优势营商环境 产业聚集效果初现

今年以来,航天基地一方面加快推进十个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空间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发挥“链长制”作用,培育航天产业链、航空与无人机产业链等13条重点产业链,导入优质产业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月球探测、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重点项目在航天基地国家队的努力中向前推进;与此同时,航天基地聚焦商业航天,商业火箭、商业卫星测运控重点领域,军民两用火箭发射、卫星通导遥应用、航天器测运控等9个较为完整的商业航天相关产业链条已经形成,产业聚集效果初显。

在人工智能产业上,以西安航天基地通用机场、无人驾驶测试道路等场景应用为基础,推动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等智能无人运载系统的研发、制造、集成和服务。为做大做强陕西省无人机产业、构建无人机产业创新生态圈,助力陕西省先进智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1月30日,“创新赋能 智飞长安”西安无人机大会正式开幕。来自10个国家的近500家无人机军用及民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行业用户齐聚云端,共同探索无人机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航天基地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1%,两年平均增速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1%,两年平均增速17.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6%,两年平均增速28.7%。从整体发展来看,航天基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运行,众多科技成果正在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化率屡屡提升。尤其是航天产业、新能源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等增长较快,捷报频传,航天基地获得“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授牌;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一家获得五星级评价的产业基地。

产业硬实力发展,离不开营商软环境提升。近年来,航天基地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提升“硬配套”优化“软服务”,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充分依托航天科技资源聚集的优势,以日臻完善的基础配套和优渥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要素聚集,产业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品质航天新面貌 宜居宜业幸福城

“今年初我来到航天基地这边工作,恰好也见证了城市的各方面变化,感觉很震撼,也非常有意义。”回忆起今年在航天基地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某科创企业工作的董先生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伴随着城市各个角落的机械紧张作业、人员加紧建设,在日复一日都市车辆的往来穿梭中,一个现代、整洁、时尚、便捷的航天基地正在不断“成长”:道路宽阔畅行、街道整洁美丽、公园智慧便民、商圈品牌入驻、小区改造升级……

打铁还需自身硬。航天基地秉承“城市管理应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在城市建设软件和硬件上下大功夫,主要从7个方面对老城区7条道路进行全面城市更新,包括外立面改造、更换门头牌匾、城市家具改造提升、实体围墙翻新、人行道提升改造等项目,截至目前,七条线路已全部完成提升改造工作。在城市交通方面,畅行航天涉及道路项目54个,道路里程49.27公里,2021年计划建成23.6公里。截至11月底,打通航天南路跨西康高速桥、航飞路(航新路-神舟大道)等30条(段)市政道路;正在建设公共停车场项目8个;完成30个候车亭提升改造工作,新开放共享停车试点8处;雁塔南路星河运动公园东门停车位开展智慧停车研究试点已进入测试阶段。

此外,航天基地持续挖掘特色资源禀赋,创造独特“时尚+”价值,建设商服载体空间约80—100万平方米,目前所有项目按进度有序进行;建设商业载体空间约35-50万平方米、慧谷社区已正式运营,晓宇火锅、人人乐、小米等商业品牌纷纷入驻;建设商务载体空间15-20万平方米,目前2个高品质酒店已投入运营。

教育健康齐发力 实现高水平民生保障

“新学校非常漂亮,教育教学设备齐全,最主要是离家近,接送方便,前些年还担心娃到时候去哪上学,没想到今年新建的学校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现在的娃太幸福了,智慧化的现代校园设施让我们大开眼界,希望航天基地能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好学校……”群众们纷纷为新学校“点赞”。

从西安市航天城第一中学新校区到西安市航天城第二中学、从航天城第三小学到航天城第六小学、从航天城第三幼儿园到航天城第十四幼儿园……在航天基地,一所接一所的优质公办学校拔地而起。仅2021年,航天基地就高标准建成投用航天二中、航天六小、航天城中心幼儿园、航天四幼、航天五幼、航天九幼、航天十二幼、航天十四幼等8所公办学校,增加学位6690个;并组织开展多渠道、多批次教师招聘,共招聘教职工405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24人;坚决贯彻“双减”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在线“菜单式”选课服务,实现中小学课后服务学校100%全覆盖,师生参与率达到91.34%;打造“智慧教育”,成功获批“陕西省智慧教育示范区”。

“这是纳米黑板,既可以像普通黑板用粉笔正常书写,也可以用手指进行操作。”航天城第四小学老师熟练操作着智慧黑板说道,“黑板还链接诸多优质教学资源,有视频、图片、动画等,教师根据需要可随时打开,教学内容瞬间就变得直观、形象、丰富,学生就会对一些抽象的或是生活中不常见的内容容易理解了。”

智慧引领教育,科技成就未来。近年来,航天基地按照“全区推进、特色立校、稳步实施”的工作思路,构建“区域-学校”智慧教育系统,打造具有全国标杆效应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让教育更加“智慧”、更有“质量”。作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航天基地以自身突出的科学技术优势为基础,从完善管理体制、构建智慧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评价等方面发力,加速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一条教育信息化2.0实践的航天路径。

除教育民生外,城市健康配套也是居民们关注的重点。今年航天基地健康项目共14个,包含需建设、改建、提升22处。目前神舟六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凤栖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已完成建设改造任务,已启动开工建设、装修改造项目7个,已进入筹备阶段项目5个,其中航天基地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后可有效提高区域城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图片13

生态铺就发展“绿道” 文旅融合全新“启航”

航天基地南依秦岭北麓,北接西安主城,自然景观宜人,交通条件优越,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者,航天基地在区域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在不断调整优化城市环保,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今年来,航天基地坚持拆违复绿、见缝插绿、立体增绿、全域植绿的总体思路,已完成建设提升绿地148万平米,其中新建绿地75万平方米,提升绿地73万平方米。

在航天基地的揽月阁附近,有一个放置在长杆上像书本大小的白色“小盒子”,“小盒子”上方安装着两个可以随风摆动的横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盒子”每隔10秒,就会将周边的空气质量数据传输至航天基地智慧环保平台。该平台按照网格化管理方式,将区域划分为15个网格,每个网格均设置了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区域空气质量。与此同时,15个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也会形成颗粒物、臭氧等曲线图,各方数据汇总对比后,可为开展环境污染溯源、分析污染传输途径等工作提供依据。

监测是手段,治理才是目的。为了更加精准、迅速、有效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今年1月航天基地正式启用了生态环境APP“生态航天”,推动环境监测与线下治理深度融合。自2021年1月“生态航天”APP正式运行以来,航天项目建立了“驻点团队污染事件派发—网格员巡查—整改反馈—平台结案”的网格化管理流程,相关案件处理数量目前已达2000余件,完结率近100%。2020年全年,航天基地空气优良天数279天,同比增加60天,绝对值位列西安市开发区第一,各区县第二。

水是生命之源,除空气检测和植绿行动外,水资源合理利用保护也是生态改善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航天基地通过供水扩容、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三大工程”加快构建蓝色水网,为“水兴航天”建设持续“加码”。据介绍,2021年航天基地实施水兴航天项目10个,目前航天基地四号配水厂等5个项目已完工,航天基地四号配水厂目前已经向航天基地平稳供水,日供水量1.2万立方米。

到“十四五”末,航天基地将加快落实雨污水管网工作,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增加收水面积、全面利用水资源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铺就“绿道”,航天基地特色文旅产业也借风“启航”。农耕体验、研学旅游、科技展览……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航天基地打造了“航天基地探索+”等一系列具有辖区特色的旅游路线,真正实现了“体验+”的文旅融合之路。

坚持抓创新、抓改革、抓项目,十五载厚积薄发见实效、见变化、见潜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的发展格局之下,航天基地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中国航天动力之城”正强势崛起,未来精彩可期。(姬文艳)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石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