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宝鸡凤翔:“姑娘手”织起多彩乡村振兴图

“经过改良后,我们的第四代织机已经能‘解放双手’了,梭子不用手穿很方便,织布的速度比以前快了近十倍。”12月2日,“百年巨变看陕西 恰是风华正茂时”——第五届“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位于宝鸡市凤翔区田家庄镇的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惠蘭手织布创始人宁卿惠向媒体记者介绍公司的生产创新情况。

图片1

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传习所

“姑娘手”撑起致富半边天

手织布又叫老粗布、老土布,具有吸汗透气、健康环保、穿着舒适等优点,手织布制作是凤翔“姑娘手”的技艺代表之一,但由于制作过程非常复杂传承逐步减少。怀着对传统手织布技艺的热爱,从2013年开始,宁卿惠就深耕手织布技艺传承,走访学习国内外各地手织布技艺,回到凤翔将土布织染传承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引导更多农村妇女从事手织布加工。先后在凤翔区田西村、南小里村、河北村建立三个扶贫工坊,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把农村妇女“请进来”免费教学,并把织机免费“送出去”。对特殊情况家庭,则采用带机入户的方式,让妇女在家就可以织布。

图片2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工资一般,离家还远,几年前回到家乡来这里学习手织布,现在能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每个月也能有近三千块的工资,自己还落一门手艺,生活很充实。”正在手织布工坊工作的康晓娟高兴地分享。据了解,惠蘭手织布扶贫工坊已经带动了附近300多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传统老粗布在当地焕发新生机,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巧创新”织起发展产业链

生产车间、木工生产车间、浆洗房、研发中心、展厅、陈列室……走进凤翔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传习所,很难想象2019年前的一个扶贫小工坊,如今能够发展成景致优美、功能多样、占地近十亩的技艺传习所。“随着产业发展和环境场地的提升,我们吸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目前公司职工人数130多人,生产设备200余台,已经带动了600多名妇女掌握手织布技艺。”宁卿惠介绍。

图片3

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产品展厅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升,美观性和实用性兼具的手织布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产量如何跟上市场需求”成为了决定公司产业发展前景的重要问题。

看到了市场,就真抓实干。为提升织布效率,惠蘭手织布依托陕西凤翔及关中地区传统手织布文化,坚持传统手工技艺,不断改进传统织布机具。“在传统的二代织布机基础上,我们改进出了惠蘭三代织布机和可折叠便携式的惠蘭四代织布机,使手工织布机的效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为手织布的规模化发展拓宽了道路。”公司生产负责人宁建斌介绍。

图片4

负责生产和销售的宁建斌、张召祥也是惠蘭织布机的“改良专家”

与此同时,使手织布家纺产品更符合现代人追求天然健康、绿色保健的理念,惠蘭手织布不断创新手织布产品,坚持以优质纯棉和天然彩棉为原料,采用不上浆工艺,开发床上用品、各类服装定制、婚庆用品定制、手提包、纪念品、刺绣、香囊、围巾等一系列手织布产品。“现在我们产品品类非常丰富,已经销往印度、法国等国外市场,消费者反馈很好,我们计划在年后开发手织布汉服、唐装制作,将织布文化与服装文化结合,起到更新、更好的文化传承效果。”惠蘭手织布销售负责人张召祥说。

“融产业”走上乡村振兴路

如今在宝鸡凤翔,土织布已经不“土”,这门“老技艺”已经与乡村振兴的“新希望”紧密相关。

惠蘭公司在传承与保护手织布“非遗”技艺的同时,积极探索、用心打造手织布基地的非遗文化氛围,不断挖掘乡村振兴的文化要素,2021年基地还获批为“宝鸡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吸引中小学生前来研学体验。目前,惠蘭手织布传习所已经形成以非遗文化为灵魂,以手织布产品为载体,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为运营模式,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销售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图片5

惠蘭民俗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卿惠接受媒体采访

宁卿惠介绍,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投资3.4亿元,规划建设以惠蘭手织布传承为主线,集各民族民居生活织锦博览体验,关中地区农耕生活生产体验,西府地区民俗节庆活动承办、观赏为一体的民俗文化非遗传承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为乡村振兴承担企业应有的责任。

图片6

田家庄镇党委书记张晓卫介绍全镇乡村振兴情况

“今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启的重要年,我们田家庄镇在产业振兴方面将继续依托苹果主导产业,计划发展猕猴桃、红薯、羊肚菌等产业,将全镇产业做大做强、多元发展。同时,我们还以惠蘭公司为主要代表,将在文化振兴方面加强扶持,做好文旅融合,让企业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田家庄镇党委书记张晓卫表示。(姬文艳)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j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