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大山深处的致富带头人

“熟了的黑青稞颗粒呈黑褐色,椭圆形、颗粒饱满是加工成‘糌粑’的主料,可酿制‘青稞酒’等饮料,还是加工酿皮等各种特色食品的主要原料。”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娘拉乡娘多村,村支部书记多久正为记者介绍黑青稞的作用。

冬季的玉树略显寒冷,而娘多村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在书记多久带领下,迎来了一个温暖冬天。

娘拉乡位于囊谦县东南部,澜沧江河谷里,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面对经济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外出打工曾是村民的普遍选择,看着一年忙忙碌碌、东奔西顾却总是所剩无几的村民,已在任1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多久很是着急,重新思考着村民的出路。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2017年,多久决心当一名靠技术带领村民致富的新农人。在娘多村“两委”的帮助下,他带着全村人开荒、圈地、分配、播种建立起黑青稞种植基地,开始了漫漫创业之路。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种植黑青稞的面积仅有几百多亩,年产量不足5000公斤,口味差、产量少,入不敷出的经营状况让不少村民打起了退堂鼓,加上高原天气一入秋就有明显的气温差,黑青稞种植不是坏掉就是长不好,售卖情况更加堪忧。

这样一来,给刚开始带领村民种植的多久来了“当头一棒”,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一头钻进了青稞地里,慢慢摸索经验,不会的就问,不懂的就去外面请教。同时,在乡党委的帮助下,他搭上了农牧局的“专车”,在农牧局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将黑青稞种植、施肥、收割等都得到专业技术培训。

随后,多久又带头在县上创办了娘多村专业合作社门市部,打造“种植+销售”为一体,娘多村923名村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专业合作社,黑青稞种植基地扩大到了180公顷,不仅种植了黑青稞,还有白青稞、燕麦等农作物,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

为了保证黑青稞的品质,多久还突破了育种育苗、土壤改良、抗倒伏、病虫害防治、产品精深加工、市场开拓等各个环节做到农作物绿色无公害,而且个头大、颜色艳、形状好。“口感很重要,每一颗粮食都有我们村里人的心血,卖出去也就更放心。”提起种植,多久颇有经验。

规模化、标准化让村里人致了富。而多久依旧不满足,就在今年,多久根据村里地形在村口河道上建起了水磨坊,满足村里人加工农作物的同时还能方便快捷地把加工好的黑青稞及时送到县上的合作社贩卖,销路一个个打开,夯实了越走越宽的致富路。

青稞的芳香沁人心脾,也滋养了一方百姓。“要不是书记带头,我可能还在外打工,现在我们吃的不愁,还有分红、还可以去县上的合作社里干活赚钱,生活可比以前好多咯。”提起现在的生活,尕玛巴江很是满意。而学习企业管理的他,计划未来也要将所学都奉献给村里。

据记者了解,今年娘多村农作物产量预计2.5万公斤左右,收入可达30多万元,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种植青稞数年,多久人更瘦了,白头发更多了,但带领村民致富的热心依旧。“下一步,我们将提高农作物基地的种植,利用娘多村的风景修建度假村,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在大山里就能富起来!”多久充满期待地说。

来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乡村振兴在青海】大山深处的致富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