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四川金堂通过三产融合让荒山变金山 小小油橄榄变身“乡村振兴果”

又到一年深秋,四川省金堂县龚家村却并无萧瑟之意。漫山油橄榄青翠茂密,枝头果实累累,树下野花烂漫。这里是金堂县小有名气的油橄榄公园。

但仅仅就在几年前,这里还被产业发展难、人地矛盾大、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困扰。如今蜕变成了环境优美、游人如织、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金山”,金堂县走出了一条以生态驱动产业、以品牌带动价值的良性发展之路。小小的油橄榄成为这个四川小县城的“乡村振兴果”。

摸着石头过河 榨出第一桶油

橄榄油,是油橄榄鲜果直接冷榨而成的天然食用植物油,在西方被誉为“液体黄金”。2009年,金堂县开始尝试种植油橄榄。据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与农业专家、科技人员、企业业主进行了多次研讨,并前往甘肃省武都县考察学习那里的油橄榄产业。经过对武都县自然环境的考察,发现那里的土壤、光照、气温等自然条件和金堂县很多乡镇非常相似。于是,便放心地撸起袖子展劲干,2012年底,金堂县榨出了第一桶橄榄油。

据了解,金堂县通过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企业+专合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和“先租返包”“联产经营”“预分红”等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农户与企业联合经营发展油橄榄种植,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动、生产资料等入股企业,破解“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出、人往哪里去”等问题。通过这些方法,进一步加强企业、村集体经济和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最大限度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助农增收。

以龚家村为例,2015年底,龚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0元,相对贫困户85户199人。自2015年引进油橄榄产业以来,按照“大园区、多业主”模式先后引进8家企业,累计发展油橄榄1万余亩,通过建立“联产合作”“先租返包”“统一订单”3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530人就业,帮助相对贫困户85户199人于2017年底全部脱贫。2020年,龚家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00元,人均增收13420元。

全产业链建设 种出“金字招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产业振兴。2017年4月,金堂县成立了以县领导为核心班子的工作小组,并制定了《金堂县10万亩油橄榄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推进以油橄榄产业为主导的四川省木本油料重点县建设和油橄榄全产业链建设。

通过推进院企合作,与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中国林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共建油橄榄产业研究院,引进油橄榄品种90余个;构建技术服务体系,邀请中国油橄榄专家,成立专家工作站,定期问诊油橄榄产业发展;严格标准制定,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

金堂人兰波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经济林专业。2015年返乡后,兰波与油橄榄“结缘”,主要从事油橄榄的丰产栽培管理技术、适生品种选育、杂交育种等工作,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于金堂气候特点以及土壤特点的栽培管理模式,选育了多个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品种。在金堂,像兰波这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还有很多,他们为金堂油橄榄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当地农民的持续增收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金堂,政府各级相关部门都在提倡发展油橄榄产业,将油橄榄产业作为金堂县主打产业之一,在油橄榄栽种前期都会有相应的项目补助及园区道路及灌溉设施的配套。”谈起金堂油橄榄产业,兰波充满了信心。

截至2020年底,金堂县发展油橄榄种植基地7.73万亩,覆盖14个镇(街道),年产果量9152吨,产油量830余吨;建成油橄榄初加工厂3家,引进生产线3条;建成油橄榄种苗繁育基地4个;注册12个本土商标和一个B2C高端电商平台—“中国油橄榄商城”。“金堂橄榄油”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定,“金堂油橄榄”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成为当地的“金字招牌”。

三产融合发展 荒山变成金山

油橄榄生长速度较快,树冠浓密,根系较发达,还是很好的生态绿化树种,这几年油橄榄有效改善了龙泉山的生态环境。

有了绿水青山,不愁金山银山。金堂县聚焦探索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按照“农林+”的思路,大力发展油橄榄特色生态旅游康养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集聚农(林)、商、文、旅、体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油橄榄产业综合体。

金堂油橄榄产业园区立足高质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倾力打造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西南片区的开放创新、融合共享现代林业产业园区。

在产业和品牌的强力驱动下,金堂县实现了“荒山变成金山”的转换,在核心区域打造的油橄榄园区、油橄榄主题公园已成了市民的新“网红打卡地”。

“液体黄金”正在实现规模化的“金堂产”,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油橄榄发挥着多重价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绘就乡村振兴大美画卷。(高健钧、吴晓)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四川金堂通过三产融合让荒山变金山 小小油橄榄变身“乡村振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