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湖南邵东西洋江村:盘活田园山水 夯实振兴根基

点睛】 舒展流平的西洋江沿河两岸绿树如盖,岸边不是一块块稻穗金黄饱满待收的稻田,就是一陇陇鳞次而建的蔬菜大棚;再远处,是一幢幢干净整洁的民舍,无论是白墙红瓦的小别院还是红墙青瓦的老民居,在秋阳的辉映下,显得格外静好安然……

春华,秋实。

秋冬之交,沿320国道从邵阳去往长沙,公路旁的梧桐已近叶落,颇有秋声萧瑟之意。车经范家山才进老龙潭,江南丘陵地带常给人惊喜的一幕豁然出现在眼前:一湾碧水波光粼粼蜿蜒东去,掌平的小冲积平原上阡陌纵横,依依农舍成排成行,菜畦里小白菜小芹菜又增新叶……望天高水阔,闻风香水清,不禁生发出“上苍垂爱昭阳地,遗下西江一明珠。”之感慨来。

这里是湖南省邵东市牛马司镇西洋江村。

西洋江村,由原龙虎坝村、楠木村、老龙潭村、龙江村、海角村等五村合并而成,总面积10.07平方公里,辖62个村民小组2389户,户籍人口8046人。

如何将好山好水好田地转化为惠及群众、带动发展的“真金白银”?该村近年来积极践行生态发展理念,立足特色资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奔康。

田园 “种”出绿色希望

西洋江村位于牛马司镇西部,处于邵阳市和邵东市“黄金”交汇中心。全年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之便利的交通路网,使之成为邵阳、邵东及周边市县重要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产业已成为该村第一大支柱产业。

“我和老婆种蔬菜,儿女们帮忙卖蔬菜。”该村海角片三组村民杨余良告诉记者,“种了32亩地,年收入55万元左右,关键是一家老小都能住在一起,相互照应着。”

杨余良今年55岁,上有年近九十的老母,下有娇孙绕膝。前几年新修了四层楼房,一家老小都住在一起。家无留守儿童老人,举家从事蔬菜种植,这个现象,在西洋江村比比皆是。

“我是2000年开始种菜卖的,当年只种了3亩地,2008年种了10亩,2017年扩大到现在的32亩。”杨余良告诉记者,早几年,通过地方政府牵线搭桥,他们得以有机会到外地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让他们这些专业户有了新的想法,2007年在地方政府引领下成立了合作社,希望能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向社会提供无公害、绿色健康的蔬菜,他们给合作社起名为“龙海”。

据“龙海”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现任负责人朱仁贵介绍,该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25户发展至如今的65户,种植面积由原来的300余亩发展至1800余亩,现有设施蔬菜大棚1000余亩,育苗工厂60余亩,年产蔬菜2万余吨,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2018年合作社申报的莴笋、丝瓜、黄瓜、芹菜等四个产品均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该合作社还是湖南省级37个标准化蔬菜专业合作社之一,2019年晋升为国家级专业合作社,目前也是邵东市唯一一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旗下销售公司不仅把蔬菜、果品销往邵东、邵阳地区,而且还远覆了双峰、娄底、怀化、长沙等地。

“我们种的蔬菜,你要是吃惯了一定戒不了。”杨余良带着记者来到地头。正是换季换种的时节,他家新种的小白菜长势喜人,绿油油的菜田上,滴水喷灌装置扬起阵阵水雾。

杨余良对菜品的自信源于采取了“有机肥+无农药+蔬菜”的科学种植,坚持施用有机肥,种出来的蔬菜甜脆可口、绿色环保。近年,该村在蔬菜基地打了七口深井,架设了先进的节水喷洒装备,每天可不定期浇淋蔬菜。“农业一定要走现代化、规模化的路子,认准这条路,就要坚持做到底,要做有良心的企业家”。杨余良认为。

“我村现有‘龙海’‘西洋江’等4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总面积已达2860亩,蔬菜产业链年产值近亿元。”西洋江村党总支书李丽如是说道。“小蔬菜”种成“大产业”,谈及这点,她难掩一脸欢欣。

山野 “长”出真金白银

沿西洋江村西北端龙江片伴山公路绕行一公里,只见公路两侧如荫的茂林里不断闪现出幢幢厂房,一些白色钢架顶棚在秋日阳光下格外耀眼。

“数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山丘和某烟花材料厂废弃厂房。现在已经全部被利用了,相继建成邵阳地区最大的蛋鸡养殖场、育肥猪养殖场和有机肥生产基地”,陪同采访的西洋江村总支副书记朱定祥介绍。儿时的记忆里,这里最开始应是一个很大的红碎茶场,眼前的巨变,让我有种“人是物非”的强烈感觉。

肖体新是该村龙江片村民,2015年,在外发展得风生水起的他应邀回乡创业。当年,他流转了这片土地上的284亩山林种植油茶,并成立振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逐步建成眼前这个存栏80000余羽日产蛋量78000余枚的蛋鸡养殖场。“有人说我们公司是西洋江村产业发展这棵大树上一颗最早、最大、最美的果实,其实,我最初的梦想是科学发展‘循环农业’ ,并能带领周边乡亲共同致富。”肖体新说。

肖体新说到并也已做到了的“循环农业”造福乡亲梦。在邵阳市“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大政策感召下,2018年,村民周勇军回到了家乡,在同一片山地里建成邵东市农科肥业有限公司,就地解决振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蛋鸡场及周边村镇养猪场的排泄物,变废为宝产出有机肥。“公司占地15亩,有机肥多用于蔬菜种植,能有效提高蔬菜品质、口感和产量。”周勇军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肖体新和周勇军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该村海角片村民郭柱国也坐不住了,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他成立了富泰种养有限公司,并在同一片山地上建成了存栏17000头、年产育肥猪32000-35000头的养猪场。“这片昔日废弃的厂房和偏僻的山地一下子因为这个‘铁三角’的到来变得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尤其是周勇军的农科肥业有限公司在这片种养基地里更显重要、极尽发挥了。”朱定祥介绍,“农科肥业有限公司年产有机肥10000吨左右,在满足我村蔬菜基地使用同时还销往武冈、隆回、双峰等地。”

“我村还有一个延沁玉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是较早入驻我村的企业之一,其在该村楠木片区流转了700多亩山林旱土用于种植玉竹及油茶,带动周边群众7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并已促成11家贫困户脱贫。”朱定祥补充。

“他们不仅夯实了我村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同时也让部分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共同富裕。”李丽掰着手指头与记者交流,“郭柱国的养猪场请了25个村民做事,每人每月6000元;周勇军的肥业公司请了10个村民做事,每人每月3000元左右;肖体新的养鸡场常年请了20个村民做事,每人每月3000元左右,他那个油茶基地每年也要不定期请人做事。这样算起来,这几家公司每年光支付给附近村民的工资在400万元以上。”顿了顿,李丽继续掰开手指头,“这还只是小头,大头是我村的蔬菜基地,每年至少得解决2000余劳动力长年参与生产和销售。这些还不包括村民每年五百元到七百元不等的每亩土地流转费,我村老百姓的钱袋子就这样鼓起来的。”话到实处,李丽笑得更加灿烂。

碧水 “流”出一路欢歌

“西洋江的萝卜不放油,夹起两头流。”老辈子流下的这句话,是对西洋江田凼十里沃野的称颂,更源于这里确有好水。

发源于湘中龙山的西洋江逶逶迤迤流至龙江肖家老院子处时,一座龙浒坝将它拦腰截住,于此变得山岸水阔,风光旖旎。史载该坝建于清咸丰六年即1856年,坝长68米,宽4米。丰水期时,6米高的瀑布群奔腾而下卷起千堆雪,气势雄伟,甚是壮观。龙浒坝建成后,当地老百姓立下规矩,划定水系,在坝上500米处开凿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灌溉渠,按11注分水,灌溉下游万亩良田,旱涝保收,水规严明,为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着新时代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的战略实施,依托域内西洋江长约5公里的黄金水道,认真治理并开始描活“水”文章,——打造沿江风光带就是当下的一项重点工程。

挖掘机、灌浆机及来回穿梭的运料车……站在作业区极目四眺,如是一幅壮丽的画卷:舒展流平的西洋江沿河两岸绿树如盖,岸边不是一块块稻穗金黄饱满待收的稻田,就是一陇陇鳞次而建的蔬菜大棚;再远处,是一幢幢干净整洁的民舍,无论是白墙红瓦的小别院还是红墙青瓦的老民居,在秋阳的辉映下,显得格外静好安然……

“提升村民人居环境品质,有效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一直是我们的追求。”李丽与记者交流,“去年11月9日,邵阳市乡(镇)河长制工作现场推进会首场就参观西洋江,给我们的接续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的梦想是将西洋江村打造成一个集特色农业、山水资源、乡土文化为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

据了解,近年来,该村始终坚持不搞“大刀阔斧”的改建,从改厕、修建通组水泥路、整治人居环境、引用地下水实现蔬菜基地管网喷滴灌,在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保护青山绿水,保护与传承着乡村的田园气息,保持着乡村的那份原始与纯真。

“未来,我们想建成更大规模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以‘科技与智慧’加持,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挖掘‘龙浒坝’ 和 ‘长寿康养’‘水上乐园’等乡村旅游资源,促进现代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延伸。”面对未来,李丽信心满满。

“上苍垂爱昭阳地,遗下西江一明珠。百业齐兴风正好,昂首阔步振兴路。”续诗两句,可否?

诗意,盎然。

(刘佑祥 杨颖伟)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湖南邵东西洋江村:盘活田园山水 夯实振兴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