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要闻

祁连: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筑牢“桥头堡”建好“施工队” 培树“生力军”……祁连县坚持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靶心、精准施策,建组织、聚人才、强帮扶,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建强组织

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祁连县持续深化组织体系建设“366”提质行动,以“五项指数”创评“六面红旗”活动为抓手,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强化能力素质提升,优化阵地服务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以以评促建活动为抓手,制定党支部考核评价标准、党支部建设任务清单,采取自查自评、全面考评、交叉互评、抽查点评“四式问症法”等措施,全县7个乡镇50个村(社区)党支部全面达标,着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乡开展了‘一十百’(一个乡村两级谋划定责会、承诺十项实事、入一百户牧民居民家庭)活动,对全乡党员干部和新上任的村(社区)干部签订承诺书,落实本职工作责任,力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加大工作督促和指导,不断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果。”央隆乡党委组织员张俊青说。

紧扣“三优三强三过硬”目标,强化提升工程,全县50个村(社区)全部实现“一肩挑”。同时,开展基层党建整体提升行动,实施新任村干部“提质蓄能”、各级党组织“强筋壮骨”等系列工程,培训村干部261名,建立基层党支部联系点45个,筑牢坚强的战斗堡垒,焕发助推乡村振兴新动力。加大改造提升村(社区)党员活动阵地力度,新建、扩建、提升全县45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45个村民服务代办点、45个农牧民夜校、45个村民议事厅、45个农(牧)家书屋、45个文体活动室、7个村史馆、5个党员驿站,推进机关人员、管理权限、服务事项“三个下沉”,严格落实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同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形成“一站式服务、窗口化办公”阵地服务体系,全面优化服务功能,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各村(社区)运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支部统一党日”活动400余次,讲党课400余场次,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800多次,农牧民借阅读书3600人次。

“乡党委和村党支部联合举办的这个培训班实话好。让我们弄明白了牦牛、藏羊等畜牧业养殖技术方面的一些难题,这对我们牧民群众来说真的很实用。”在藏羊牦牛高效养殖推广技术培训班上,野牛沟乡牧民代吉扎西说。祁连县通过集中办班、以会代训、入户讲解、现场指导多种形式,对全县农牧民技术骨干进行科技培训,及时宣传推广国家惠农政策、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培养了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牧民。

强化选育

建好乡村振兴“施工队”

依托“天境人才”三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工程。选派108名党性观念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党政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将65名素质高、能力强、群众拥护的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充实进村“两委”班子,选派21人的“飞地畜牧业”技术指导服务团和82名技术指导员开展惠农政策宣讲、农业科技培训等活动,从优秀年轻干部、“土专家”“田秀才”中选聘“乡村振兴指导员”,为乡村振兴战略搭平台、引项目、出实招,实现干部人才成长与乡村振兴“双推进”。

采取村级调查摸底、乡镇核查推荐、县级审查认定的“三查”方式,对全县的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等“土专家”“田秀才”摸底登记,按照农牧业生产经营型、农牧区产业发展型、乡村公共服务型、乡村治理型、农牧业科技型的“五型”标准充实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库。瞄准特色种植、现代养殖、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需求,在藏绣、玉石、“祁连牦牛”“祁连藏羊”等特色产业链上延伸本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条,先后组织致富带头人、劳务经纪人、农牧业经营管理人才、种植养殖技术人才开展精准滴灌式培训6期100余人次,提升乡土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县农牧部门采取本土专家“讲”、致富能手“教”、党员实践“做”等方式,强化对农牧区合作社社员农作物种植、养殖技术、畜疫防治、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及时把合作社中政治素质好、技能水平高、带富能力强的养殖大户、经营能手、优秀社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发展成为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实现党建和经济“双推进”。“对牧民群众开展畜牧业科普知识培训,增加科技养分,帮助他们在加快产业专业化和生产效益转化成果上得到真正的实惠,对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很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县农牧水利科技和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祁才让说。

在野牛沟的秋季牧场,达玉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副理事长文长太陪伴合作社走过了9个春秋,身为合作社负责人的他与合作社共同成长,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带领全村群众积极探索合作社发展新路子,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更多财富,共建美好家园。“如今的达玉草原,生态更好了,家家富裕,户户都有了新房子和小轿车,贫困已经不再是乡亲们的心头事,怎样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牧民的新希望、新追求才是大家常聚在一起谈论的中心话题了。”

激发活力

培树乡村振兴“生力军”

依托山东对口支援引进、省级人才引进和自主引进渠道,择优引进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的58名创新创造创业人才,通过问题诊疗、技术指导、集中培训等方式,“手把手”传授技术,“点对点”介绍经验,促进信息、智力、技术向一线倾斜。深入实施“引凤还巢”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平台,组织返乡创业培训、大学生能力提升培训15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3万元,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才到农牧区创新创业,成为带动一片、富裕一方的新农牧民,汇聚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深化帮扶机制、强化帮扶力量、实行“暖心”行动,为乡村振兴汇聚强大能量。创新建立问题清单、认领清单、结果清单“三单”服务工作机制。29名县级领导带头深入联系乡镇、村蹲点调研,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找问题、听民意、查实情、定举措,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36名党委(党组)书记主动入户走访、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各单位立足职能优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围绕“职能重心向基层一线移、帮扶重心向基层一线移”的服务大局,帮助农牧民群众找准发展路子,激发内生动力。立足村情实际,精准选派第一书记23名、驻村工作队员47名,带领村“两委”找准短板弱项、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积极做好宣传党的政策、建强村党组织、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工作,团结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召开座谈会10余场(次),解决矛盾纠纷19起,协调落实资金1200多万元。

3400余名党员依托“在职党员进社区”“支部统一党日”等载体,开展认领微心愿、结对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红色暖心”行动,着力提高办事效率,提升群众办事满意度。截至目前,认领完成群众“微心愿”80多个,收集意见建议50条,帮助1700余名农牧民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依托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创造服务供给,综合运用政策支持、环境改善等多种手段,引进14家企业入驻孵化园,投入生产设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党支部的带动下,培育绿色实体产业,实现绿色产业增收,帮助更多的城乡群众增收致富。在甘肃张掖的祁连飞地畜牧业协会功能型党支部发挥平台作用,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商银行、邮政银行等四大银行,为发展种养殖的48个场地(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发放贷款5500万元,为发展飞地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产业园区的党员带领群众尝试和探索新的生产方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发展新模式,对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祁连县“两新”工委副书记仁青措对此感悟很深。截至目前,祁连县“两新”组织党组织共有64个,其中95家“三有”标准非公企业,以单建、联建方式组建党组织9个,覆盖非公企业63家。56家社会组织以单建、挂靠方式组建党组织55个(党小组25家、挂靠党组织28家、单建党组织2家),覆盖率达98%。本报记者 李雪萌 通讯员 聂文虎 包成琛

来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