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跳出“一亩地” 奔上“致富路”

月牙湖乡移民脱贫致富记

告别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党和政府孜孜不倦的追求。在保质保量交出一份脱贫攻坚答卷、数百万群众告别绝对贫困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大力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移民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跟得上、不掉队。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连日来,记者在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走访看到,从毫无生机的荒漠,到生机勃勃的绿洲;从移民群众不舍土地,到跳出“一亩地”变身年收入数万元的产业工人;从曾经的上访“重灾区”,到上访率变为零;从近3万移民的纯移民贫困乡,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重磅荣誉……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这里的干部群众正甩开膀子铆足劲,紧抓“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契机,意气风发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

巧解心结 移民放下“一亩地”

农民只有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才能成为产业工人、创业者,才能大有作为。月牙湖乡数万移民,尤其是“十二五”期间从宁夏中南部地区搬迁的1.68万生态移民的脱贫致富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让农民放下土地,就等于让中年人转行,相当于要农民的‘命’。”说起移民搬迁工作,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党支部书记杨志仁感慨道。2014年彭阳县动员群众移民时,老百姓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搬上去有地吗?”因为在农民心中,有地心里才踏实。

当得知“户均一头奶牛、人均一亩水浇地、户均54平方米的一个庭院、户均一人稳定就业”的搬迁条件后,群众放下了心理包袱,积极投身其中。

移民们搬迁就位后,当地干部给搬迁群众算了一笔账:按照一户四口人算,户均一头奶牛托管给企业每年收入2800元,4亩水浇地流转费每年收入1600元,户均每年一人务工挣数万元……听到要将土地流转出去,有村民不淡定了,有人说“政府骗人”,还有人偷偷溜回了老家。争论中,月牙湖乡一边积极动员不熟悉水浇地种植的群众放下土地转型做产业工人,一边放开让个别人尝试种地。一年后,面对前者年收入数万元,后者因种植枸杞等作物出现“赔本”的现象后,移民们终于想明白了:把土地流转出去,把自己从土地上中解脱出来,积极做产业工人才有望脱贫致富。

思想是总开关、总闸门,没有思想上的破冰,就难言行动上突围。从移民们为了“一亩地”搬迁到自愿放下“一亩地”,月牙湖乡用现实对比破解了农民世代离不开土地的心结,为群众脱贫致富彻底解决了思想问题,也拉开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序幕。

紧抓产业 “活水源头”滚滚来

8月29日,月牙湖乡农业产业园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中心车间外,五六辆大货车正在等待蜜瓜装车。宽敞干净的车间内,四五十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筛选、贴标、装箱、搬运、装卸等工作。“月牙湖沙土、日照等自然条件独特,蜜瓜口感很好,一个就能卖40元以上,绝大数销往区外高端商超,供不应求。”该公司副总经理谢鑫介绍,公司在月牙湖乡参与土地流转超千亩,生产高峰期用工人数四五百人,平常也有200多人,每月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

让移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积极做产业工人,首先得有工可做,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为了兑现承诺,月牙湖乡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产业上,坚持产业强基,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推动移民脱贫致富。

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为最大限度保障农户利益,月牙湖乡始终把能为移民带来实惠列为招商引资的硬标准,实力强、信誉好、社会责任心强、劳动密集型、绿色发展型的企业是首要选择。先后引进了宁夏壹盛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宁夏鸿益程牧业有限公司等26家企业,形成了以奶牛、蜜瓜、香菇、肉牛、肉羊、花卉、肉兔等为主的致富产业,初步打造了以万亩奶牛养殖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肉牛养殖园区、肉羊养殖园区、蜜瓜基地为中心的“四园一基地”产业发展格局。穹顶(宁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引进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火热的生产场景亦是当下全乡产业发展的缩影。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农增收。产业迅猛发展过程中,月牙湖乡创新了“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流转土地分利一批、温棚收租分红一批、产业用工就业一批、反租倒包发展一批”,让移民就地就近务工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人均年收入400元土地流转金,数千移民成为产业工人年收入3万元至4万元,3976户移民奶牛托管每年收入2800元,部分移民金融扶贫贷款委托企业经营每年分红3000元,兔舍建设带动232户建档立卡家庭户均分红2000元,肉羊养殖场为200户农户提供养殖场地实现年户均增收3万元。

正因为月牙湖乡紧抓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好了富民兴村产业,才取得了决战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未来,不断提升移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梦想,振兴乡村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已被月牙湖乡提上日程,并付诸实践。

狠拼就业 “铁杆庄稼”势头好

每日清晨,月牙湖乡成百上千的村民在街头等待出工,劳务经纪人有序用车辆将务工者接走的“独特风景”,颇有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劳务市场的味道。该乡“花式”务工的镜头也让人印象深刻:滨河家园四村76岁的李世雄夫妇在村扶贫车间里悠闲地编织着麻编制品,每月能挣上千元;滨河家园五村剥蒜加工厂里妇女们有说有笑,边剥蒜边挣钱;村民乘车去附近的宁东基地做环卫工作,每天收入80元……

产业发展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但不足以消化全乡劳动力。为此,月牙湖乡在发挥“铁杆庄稼”带动作用、拓宽就业渠道上做起了文章。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准确掌握劳动力和就业情况,对未实现就业的家庭及时进行“一对一”就业推荐。积极协调周边用工企业,通过扶持本地劳务经纪公司、劳务经纪人,实现年输出劳务人员9751人,建档立卡户有劳动能力家庭全部实现户均至少一人稳定就业。组织移民外出从事服装加工、建筑施工、园林绿化、卫生保洁、物业管理等工作。投资建设5间扶贫车间,开办2座村头工厂,集中解决了滨河家园500多名留守老人、妇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加快推进月牙湖乡小城镇一期建设,支持脱贫人口从事个体经营,鼓励发展“小店经济”“摊位经济”,解决部分移民就业不稳定、收入不高的问题。为移民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等一系列创业服务,落实各类创业补贴政策支持,增强移民创业积极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就业就有收入,有收入老百姓才能心里踏实、才能端稳“饭碗”。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月牙湖乡始终致力于解决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用就业让移民实现了从满足温饱、迈向小康再到追求美好生活的一步步跨越。事实证明,多施精准之策,多下服务之功,内挖潜力,外增动力,内涵、外延并举,就一定能为群众就业、致富惠民开辟出新的渠道。

扶志扶智 “口袋脑袋”一起富

“不敢想,以前在彭阳老家种40亩地,天气好的时候每年收入不到1万元,除掉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就够糊口,遇到旱年还倒贴钱,有时候都没钱买盐。”8月30日早晨,提及移民搬迁前后生活变化,滨河家园四村村民马廷发感慨道,“现在好了,仅土地流转费、奶牛托管费、扶贫贷款企业分红就能顶过去一年的收入,再加上和村民组队干点小工程,每年收入咋都超过10万元了。儿子也从福建回来去了肉兔场,每月能挣4500元。”他指着刚刚扩建的院落、新买的越野车说,乡里像他这样条件的村民越来越多了。

马廷发所言非虚,一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十三五”以来,月牙湖乡生态移民年人均纯收入已从2800元增至近万元,全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比“十二五”末增长193%。移民纷纷感言:生活方便多了,孩子上学不用翻山越岭了,想去银川,家门口就有公交车;生活富裕了,开小轿车不再是天方夜谭;活出了精气神,人人都在为幸福日子奋力打拼……

这样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月牙湖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的硕果。近年来,月牙湖乡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人畜饮水提升改造、商业街环境整治、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和全域无垃圾治理等系列措施,让乡村人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实现医疗保险建档立卡户全覆盖,全面完成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征缴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乡、村图书室全部免费开放,完成送戏下乡演出和文化惠民演出任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使移民们切身感受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各村积极组织实施移风易俗和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活动,开展“道德红黄蓝榜”活动,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全面推进“积分银行”,建立正反典型奖惩机制,进一步激发了移民群众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拔穷根、改穷相、换穷貌,不单在“口袋”更在“脑袋”,拔不掉思想上的穷根,就树不起致富的自信。正因为如此,月牙湖乡始终重视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工作,由此激发了贫困群众摆脱困境的斗志、奔向美好生活的动力,跳出了精神越贫瘠、物质越匮乏的恶性循环,更形成了“富口袋”和“富脑袋”的良性互动,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在月牙湖乡扶贫产品展销中心观景台上,目睹一眼望不到边的现代化温棚,面对“全乡共12个村有11个被自治区确定为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重点村”的艰巨任务,乡长田晓阳语气坚定:“跟着中央精神坚定走,按照自治区部署努力干,沿着脱贫攻坚步伐向前迈,移民一定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群众肯定能富起来。”

当移民致富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撒”在月牙湖的大地上,产业发展、就业渠道、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治理“提档升级”的火热景象布满田间地头、厂房村落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牙湖乡移民的未来不是梦,他们一定能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来源:宁夏日报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跳出“一亩地” 奔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