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宁夏以系统之“手”统筹推进生态修复

如果大山也有一个生态“账户”,那么六盘山的“账户”经过多年完成了从“赤字”到“充盈”的转变。

路如玉带绕青山,行进在有“最美公路”之称的泾隆公路上,记者将照片发到朋友圈里,收到一则评论:“五锅梁——苏台”,来自六盘山林业局峰台国有林场杨家店护林点负责人蒙旺平,对照片“精准定位”。

只凭一张森林的照片,或许也只有常年与森林和大山为伴的人,才能一眼认出“坐标”。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23%,提高到现在的64.5%。

从8.4%到15.8%——这是20年间全区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宁夏的“美丽表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笔,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修复,“疗愈”山水自然。

  修复之手畅“呼吸”

山,是平地隆起的“脊梁”。如果没有山,风沙会长驱直入;水会缺少地势落差,不便流动;气候会单一化,影响生物多样性……“山水林田湖草沙”,在这统筹全盘的生态“棋局”中,山是重要的“落子”。

在宁夏,除了“三山”,还有不少别具特色的山。

西吉县唯一的水源供给地——月亮山,这里从2013年起启动了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通过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手法”,在月亮山作了一幅“山水画”。如今,这里水土流失程度逐步减轻,水源涵养效益逐步显现。

固原市原州区的云雾山,也曾有黄土高原的本色,如今植被覆盖度已超过95%。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局部气候的变化带来的收益也是“复合”呈现——年平均降雨量增加,土壤表面侵蚀程度降低,地表径流减少85.6%,实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揭开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纱,露出的是日益亮丽的容颜。

山与林“焕活”,重在植绿增绿的山林权改革。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盘活林地林木资源,放活经营权,厚植美丽新宁夏底色;林与草融合,今年,《宁夏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工作方案》印发,着力提升草原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功能,进一步推进林草融合发展。

增加了一个“沙”字——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三面环沙的宁夏,颇能读懂其中深意:作为率先实现荒漠化逆转的省区,宁夏防止沙之害,用好沙之利,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做到“以水定绿、以水定林、量水而行”。

在山水之间,写意绿色之“治”;在系统之中,统筹自然“呼吸”。

  综合监测助先行

小心踏上滩涂,拨开层层芦苇,宁夏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启动湿地综合监测评价野外调查。调查组白天采集植物样本,晚上加班核对,已对国家规定的25个固定样地和6个国家重要湿地的20个样地、120多个样方进行了调查监测。

宁夏草原监测评价样地调查同步推进。在微信群中成员分享经验,共享“植物识别”——全区组建了由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县级草原管理部门、宁夏大学、第三方机构共70多人组成的4个调查工作组,承担281个草原外业样地的调查任务。

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从综合监测开启。近日,宁夏推动“林草湿沙”生态综合监测一体化,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本次监测通过一体化推进,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进行系统研判,这是宁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基础,也是建设先行区的必然要求。”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重塑优化和谐共生图景,今年上半年,宁夏以先行区建设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截至目前,已完成营造林97万亩,占年度任务的64.7%;修复退化草原11.9万亩,占年度任务的59.5%;恢复湿地10.1万亩、湿地保护恢复19.3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2%;治理荒漠化面积79.7万亩,占年度任务的88.6%。

走上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治山增绿,涵水固沙,造林复草,清河还湿,宁夏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以“一河三山”为坐标,构建“一带三区”生态总体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鲜明底色。(记者 毛雪皎)

来源:宁夏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