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走出杨凌看示范: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业科技之花开满小康路

1ca26129960bb5c857c915addbf1e038.png

2021“走出杨凌看示范”全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仪式。

杨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二十多年来,依托区内农业科教资源,研制推出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尤其是围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探索形成了大学试验站、产业链、农科培训等示范推广模式,打通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 让数以亿计的农民从中受益。

6月22日-7月2日,记者跟随2021“走出杨凌看示范”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四省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和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了解杨凌农业科技给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带去的新变化,见证了“茶博士”、“羊教授”、“牛县长”、“玉米首席”、“苹果首席”等农科专家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强农业,富农民的担当和作为。

“茶博士”用“科技汗水” 浇灌富民茶

“陕西茶品质好,又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推广。”6月22日,在汉中南郑区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点——汉山茶业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主任、陕西省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余有本向到访的新闻媒体记者推介起陕西茶叶。

2004年,余有本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任教,从此与陕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的10多年,余有本走遍陕西20多个产茶区县,推广茶树新品种、加工新技术、发展新理念,为陕茶的发展和壮大留下了不少“科技汗水”。

汉山茶业公司负责人陈纪发介绍,公司近年来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在余有本博士的支持和帮助下,从主要生产绿茶到现在转型为生产70%红茶,延长了生产链,通过劳动务工、茶园除草施肥、鲜叶采摘和土地流转分红等办法,带动了茶农增收脱贫致富。

5d5822220ba753b43c5da5ec4b42df2a.png

“茶博士”余有本(左)支持宁强县千山茶业公司董事长王有泉走出了一条茶产业特色发展之路。

“余博士不吃小灶,吃的是职工灶,睡的是厂房,最多的一年累计在这里呆过160天,没有余博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成绩。”宁强县千山茶业公司董事长王有泉说,他们和余有本领衔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共建了茶叶试验示范基地,由余有本指导他们建设高标准茶园、种植茶叶新品种、研发生产高品质茶叶、走茶旅融合之路,延长了茶叶产业链,带动当地茶农从事茶叶种植和初加工,拓宽了增收渠道,推动了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余老师把先进的种茶理念和技术带给我们,为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茶产业人才,据我们初步统计,每年有2000多人跟着余老师学习种茶技术。”汉中市茶业办产业科科长刘懿说。

“只有将自己的所学在大地上转化,让产业发展起来,让茶农收入提高,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余有本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他们的试验站已经成为陕西茶产业的技术孵化器,陕西现在应用的很多新技术都源自试验站。

“陕西省茶园面积达293.4万亩,干毛茶产量11.3万吨,一产产值达到183.4亿元,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茶产业已经成为陕南秦巴山区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型绿色生态产业。”余有本说,陕西茶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今后一段时间里,他们将在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低产茶园的改造、夏秋茶的茶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用力,推动陕茶发展再上新台阶。

瘠薄土地上种出地道中药材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边陲的隆德县,地形东高西低,丘壑众多,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然而,就是在这片瘠薄的土地上,杨凌的农业科技让黄芪、党参等特色中药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我们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技术方面遇到了瓶颈,当地没有好的解决方法,杨凌示范区科技局领导在六盘山区科技帮扶活动中得知后,给我们引荐了中药材领域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跃进教授。”隆德县葆易圣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永强说。

田永强告诉记者,和张跃进教授对接后不久,张跃进教授就带着专家团队到隆德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从品种选择、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给予了指导,让他们不但突破了技术瓶颈,还明确了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

22690b40759841d21c5bb921f41b2865.jpeg

葆易圣药业有限公司药材加工车间工人正在将切片好的黄芪装袋分包

“除了经常电话、微信远程指导外,张跃进教授每年还会三次到公司基地实地指导,为公司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帮助公司完成了高纯度黄芩苷分离纯化技术定向开发及质量标准研究,让公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田永强说,2018年他们公司还被杨凌示范区确定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走上了以科技创新驱动中药材产业发展之路。

“如果没有接触到杨凌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己的公司就很难这么短时间从一个‘小作坊’发展为现在的‘规上企业’,更不会成长为注重科技创新的企业。”田永强介绍,他们公司还采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模式,带领当地群众种植中药材5500亩,安排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民种的药材公司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陕西油菜新品种花开祁连山

盛夏时节,祁连山上白雪皑皑,祁连山下油菜花开。在祁连山北麓的甘肃省张掖市民乐油菜生产推广基地的陕西省油菜联合实验体春油菜区实验区,种植了13个高矮不等的油菜品种,有的花开正艳,有的刚抽出嫩芽。这里曾经选育了我国第一个含油量超过50%的国家登记品种“秦杂油4号”,创下了“一碗菜籽半碗油”的新纪录。

看着自己选育的“秦杂油11”得到企业的迅速推广,并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育种工作人员韦世豪格外激动。

“企业的需求,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育种目标和方向,在和他们长期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了解他们的需求,‘秦杂油11 ’就是我们在当地进行实验、示范,成功转化于当地的品种,这使杨凌的农业科技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油菜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韦世豪说。

e6de87b21082c40bd0b25fb8d88ac431.jpeg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良繁栽培研究室主任任军荣(左)查看民乐油菜示范推广基地新品种生长情况。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良繁栽培研究室主任任军荣告诉记者,民乐油菜示范推广基地始建于2003年,2016年被杨凌示范区认定为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形成了从种质资源创新、组合选配、实验鉴定、品种登记、成果转化、种子生产的全产业链模式。

任军荣说,一个基地的试验成功,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品种的广适性,为此他们团队在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布局了10个基地,常年、多点进行实验筛选,最终在育成新品种的时候,也丰富了科研成果储备,为打好油菜种子翻身仗奠定坚实基础。

第27届农高会期间,甘肃汇丰种业有限公司用40万元,成功从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转让到了“秦杂油11”和“秦优1806”的生产经营权,今年示范种植1200多亩,育种500亩,2022年计划推广16万亩。

任军荣介绍,“秦杂油11”和“秦优1806”开始在民乐进行选育推广后,他时刻关心油菜的生长表现,经常带团队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希望和企业通力合作搞好优良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让自己和同事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走的更好。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是隶属于陕西省科技厅的公益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2013年整体搬迁到杨凌后,已成功选育出一批适宜于春油菜区生产推广种植的高油、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和小麦、大豆新品种。

“羊教授”指导企业引进奶绵羊

甘肃金昌市永昌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部,境内有天然草场442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294万亩,是传统的养羊大县。

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金昌市政府通过校地合作建立了金昌肉羊试验示范基地,联合开展湖羊新品系选育、肉羊高效杂交组合筛选、肉羊高效饲料研发以及规模化肉羊高效养殖模式创制及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2017年,我们又支持指导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引进东佛里生奶绵羊品种,建立奶绵羊试验示范站,建设乳肉兼用绵羊生态牧场,进行成规模的高繁高乳湖羊杂交筛选,培育发展肉乳两用、‘特中特’、‘独一份’的奶绵羊产业,抢占我国空白且广阔的市场。”正在当地进行技术指导,被大家称为“羊教授”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宋宇介绍说。

72e56bbbaf85b9460f3fb0a0337703f0.jpeg

绵羊生态牧场。

“绵羊奶在欧美国家被称为贵族奶,以其消化好、吸收快、营养丰富等特点,被国际营养学界称为‘奶中之王’,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接近母乳的乳品,我们的目标是,把最好的品种在这里培育,把最好的产品在这里生产,全力打造中国优质种羊供种基地、优质羊奶奶源基地。” 宋宇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近几年,肉羊养殖出栏收益在3000多元,效益已经到达了天花板,而乳肉兼用的话,每年每只奶绵羊的羊奶的收益可以达到三千多元,加上羊肉收益的3000多元,综合效益达到7000元左右,可以实现养殖的效益翻番。

“我们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成立了元生中新奶绵羊研究院,为我们企业从肉羊产业向奶绵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也为下一步形成奶绵羊全产业链打下了坚实基础。” 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希云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建设的万只奶绵羊生态牧场一期工程已经投用,目前奶绵羊存栏量达到13000多只。

张希云说,按照规划奶绵羊生态牧场建成后奶绵羊存栏将达到5万只年出栏奶绵羊种羊3.5万只,出栏肉羊6.5万只,年生产羊奶23000吨,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奶绵羊供种基地和绵羊奶生产基地,对羊产业的发展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为区域内农业供给侧改革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了解到,甘肃元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展中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经营联合体,为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种羊和养殖技术服务,扶持贫困户养羊,使贫困户年增收达到3万元以上;优先吸纳贫困人口为公司产业工人,安排农民就地就业5000多人次,带领农民一起“发羊财”,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牛县长” 推广新技术让农民养牛更简单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曾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富陵村是海原县三河镇的一个移民村,58岁的张得林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能靠养牛犇小康。

富陵村2017年村民搬迁到现址后,遇到了产业发展的难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技术指导下,在华润集团支持下,村里开始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高标准建设了富陵肉牛养殖园。

富陵村党支部书记罗成军告诉记者,他们5个牛舍为一个单位,大户带小户,农户当老板,现在每头牛纯利润能卖到5000至6000元,预计年收入400万元左右,高质量实现了从贫困户到小康的跨越。

34568c75f760dc28691f8d82db17979d.pn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 海原县政府挂职副县长、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专家王永军在牛舍查看肉牛喂养情况。

“我们推广了统一引种、统一饲喂、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等‘六统一’的标准化、全机械化肉牛养殖方式和‘傻瓜化’饲料配合优化技术,让农民养牛更简单,使的整个海原县的肉牛产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从以前靠经验养殖变为现在的科学养殖,牛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农户们也从以前一户养一牛变为现在的一户养殖60到70头牛的规模。”牛舍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研究员、 海原县政府挂职副县长、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专家王永军谈起牛来滔滔不绝。

2017年11月,海原县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华润五丰农业开发(中国)有限公司三方签署合作共建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框架协议,通过政校企协作示范推广品种改良、饲料开发、快速育肥、功能性牛肉产品开发、园区综合管理等五大项目。

“经过我们的努力,还实现了原先6个月哺乳期的犊牛两个月就断奶,母牛从一年半一胎提升到一年一胎,这项犊牛培育关键技术已经全面进行示范推广。”王永军说,他们在全力推动海原县肉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计划立足六盘山片区,将西海固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一流的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人才培训开放共享平台,引领西海固乃至西部与全国高端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玉米育种专家的种业翻身仗

炎炎夏日,榆林农科院后的玉米试验示范基地,自走式指针喷灌机正缓缓地旋转着,浇灌着农田里的玉米。在人们传统印象里,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是个干旱风沙大的地方。但近年来,榆林的玉米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0万亩,位居陕西省前列,还成为了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平台和扩散基地。

2014年11月,榆林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式建立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优势和榆林独特的气候、地理、土地等资源,围绕陕西玉米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以提升科技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进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

试验示范站成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薛吉全的玉米研究团队20余名师生常驻开展科研、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成功选育和审定了陕单609、陕单636、陕单650等18个玉米品种,并以定边、靖边和榆阳区等为核心试验示范区,以渭南、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为玉米示范基地,创建了多项全国玉米高产纪录,为我国玉米生产树立了“陕西样板”。

6bd638f82393beaa2f4099b9e2913ac0.pn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薛吉全向新闻媒体记者介绍玉米新品种选育情况。

薛吉全说,玉米育种难在选系、重在测配、关键在种质,抓住了玉米种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种纲,榆林玉米示范站探索打破‘小而散’‘各立山头’‘单兵作战’的传统科研推广模式,破解陕西省玉米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用结合度不高的机制问题,以种质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陕A群、陕B群2个杂种优势群,并联合政府和企业,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

“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我认为要解决同质化问题和低水平重复问题,现在我们不缺品种,但是缺突破性的品种,不缺种质,但是缺突破性的、原创性的东西。”薛吉全表示,他们的试验站正在构建自己的育种技术体系,力争在原创性种质方面有所突破,促进陕西省玉米育种水平的提高和育种能力的提升。

据介绍,在搞好玉米育种同时,薛吉全教授团队还试验形成了适应陕西3个生态区3套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创新模式,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示范和应用推广,实现科技成果和玉米生产的对接,专家队伍、技术推广和农民需求的互动,提高了科技在玉米生产的贡献份额。仅榆林市的玉米种植面积就从2007年的190万亩增长到现在的410万亩,单产水平提高了100-150公斤,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

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带来好收成

走进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玄马镇樊庙村的标准化旱地矮化密植示范园,满园的苹果都套上了崭新的袋子,等待着秋天的收获。樊庙村2015年开始引进“西农”技术栽植矮化密植苹果,改种瑞阳、瑞雪新品种,自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12年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庆阳市政府、庆城县政府开展校地合作,共建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围绕陇东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的生态区位优势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

27aeb7a249fd7651a6d8d9c995df7692.jpe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政阳(右)在苹果园指导夏季管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政阳介绍,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是西农大在省外建立的首个苹果试验示范站,通过校地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机制、新农人”,经过近10的努力,助力庆阳的苹果产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研究员、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站长刘振中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试验站工作。他告诉记者,建站以来,试验站始终围绕庆阳苹果产业的生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为庆阳市及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刘振中说,试验站先后开展了砧木对比、砧穗组合研究、旱地栽培研究和栽培模式创新等多项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了旱地矮化密植建园9万亩、郁闭园提质增效8万亩、优质苗木繁育1000亩、瑞阳瑞雪新优品种高接换优1000亩。试验站还每年对100名果业专职农民技术员进行全方面、深层次的系统培训,协助县上开展果农技术培训1.2万人次,完成技术员及果农技术培训10余期1200多人,分散培训100多场次5000余人。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带动下,一大批苹果新品种和苹果种植新技术在庆阳应用落地,对当地苹果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仅庆城县的苹果面积就从原来的23万亩增加到43万亩,产量从9万吨增长到20万吨,产值从4亿元增长到9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700元。

“科技为苹果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我们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赵政阳说。(西部网记者 石永波)

来源:西部网  责任编辑:蒲森

(原标题:走出杨凌看示范:专家教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农业科技之花开满小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