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矩阵

“红色动能”助力美好生活

榆林以党建引领推动城市基层治理见成效

说到自家小区近年来的变化,榆林市榆阳区新明楼街道纺织大院的邻里街坊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了党员来帮忙,小区真的大不一样!”

纺织大院曾以榆林建立的纺织厂而兴起,也因纺织厂的倒闭而衰落,并逐渐成为“小区事务无人操心,居民矛盾日积月累”的老旧小区。不过,随着榆林城市基层党建的“触角”不断向下延伸,纺织大院的“命运”也迎来转折。

在新明楼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小区党员和居民自管小组等相继成立,辖区在职党员、干部纷纷加入治理队伍,长期困扰小区的“脏乱差”等问题得以解决。“不仅硬化了路面,绿化了环境,乱停乱放问题也解决了,现在小区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6月23日,纺织大院居民解亮对记者说。他的一番话,也是榆林当地多个小区居民的普遍感受。

近年来,榆林市以党组织及在职党员、干部“双报到”为切入点,探索构建“街道社区与报到单位年度考核互听意见、干部考察互做鉴定、志愿服务互相评价,促进共同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双考双评”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微”治理走心更暖心

在靖边县张家畔街道统万路社区,有一个人气颇高的小小托管班,这里每天都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这里,辖区内的孩子不仅能学习“充电”,更重要的是,有了小伙伴的陪伴。

“由于工作忙,照顾不上孩子,周末孩子只能自己在家玩。有了托管班,孩子们来到这里既能学到知识,还有小伙伴一起玩,真是太贴心了!”自从小孩上了托管班,该社区亮馨小区居民高虎的生活也轻松了许多。

依托驻区单位县教体局的资源优势和在职党员特长,统万路社区的托管班,通过周内、周末、寒暑假三个时段,以课后辅导、兴趣拓展等为主要内容,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小小托管班也折射出当地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成效,而随着在职党员干部不断在“微”治理中发挥作用,一些困扰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为更好推动城市基层治理,近年来,榆林市一方面将报到范围由“县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拓宽到“驻地在街道社区的部门单位、中央和省上驻地单位党组织”,由“在职党员”拓宽到“在职党员和干部”;另一方面,鼓励引导报到单位党组织发挥优势,积极为街道社区提供政策咨询、硬件设施建设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高效平台输出精准服务

5月20日,在榆阳区沙园路街道榆康社区“公益互助银行”平台上,一条关于申请举办社区亲子活动的信息一经发布,便立刻得到辖区在职党员干部的积极响应。

来自辖区学校、医院的8名在职党员干部加入活动志愿者队伍,有力保障了社区亲子活动的顺利举办。“咱们举办的活动非常棒,孩子也很开心,感谢社区和志愿者尽心尽力准备这次活动!”活动结束后,居民卜崇芳在社区微信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感谢信息。

如今,“公益互助银行”平台已经成为沙园路街道各社区的品牌,居住在此的群众只要将信息报给“公益互助银行”平台,便会有人来积极协调解决。

据榆康社区党委书记王洋洋介绍,依托“双考双评”“双报到”机制,辖区在职党员干部不仅可以在此认领服务项目,参加志愿活动,还可以获得相应积分,作为所在单位对其考评的依据,并可在社区“服务超市”兑换商品及其他志愿服务等。

榆林市委组织部调研发现,报到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否发挥作用,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发挥作用,能否找实找准工作着力点、搭建服务平台是关键。为此,榆林在回应群众关切、发挥资源优势、严格日常管理中搭建了需求征集、专长发挥、积分管理“三个平台”。“公益互助银行”平台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依托“三个平台”,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基层治理的热情也被充分激发出来。目前,榆林市报到的党组织认领共驻共建项目2834个,报到的党员干部认领服务项目或岗位34523个,开展集中服务活动2392次,解决居民群众关心的复杂问题549件。

寻求基层治理“最大公约数”

今年3月,一场暴雨让府谷县第四小学对面山体出现落石现象,居民王妍在行车过程中与落石“擦肩而过”,幸运的是未造成伤害。在接到群众反映后,问题所属的府谷镇阳光社区党委立即上报情况,并通过党建联席会与驻区单位共商解决方案。目前,山体治理工程正在有力推进,预计8月完成。

在阳光社区党委书记贾海霞看来,基层事务虽说千头万绪,不过在“双考双评”“双报到”机制推动下,如今街道社区的组织力明显增强,曾经困扰街道社区干部“看得见的管不了”的难题也有了解决办法和途径。

据榆林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双考双评”机制将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地单位党组织连在一起,纵向完善市、县(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四级联动体系,横向倒逼部门单位党组织转变思想观念、打破条块壁垒,积极融入社区工作,寻求基层治理“最大公约数”,避免各自为战,形成治理合力。

榆阳区新明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玉军坦言,在“双考双评”“双报到”机制下,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转变,而这一转变也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温暖。

本报记者 周明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红色动能”助力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