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数

体温计芯片、“子弹时间”、智能机器人 “黑科技”助力冰球赛事

编者按: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世界目光也将再次投向全球首座“双奥之城”——北京。围绕“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冬奥筹办步入全力冲刺、全面就绪、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以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我国大众冰雪运动发展乘势而上,“北冰南展西扩东进”,冬季夏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开花,冰雪产业迸发活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前景十分广阔。4月10日,恰逢冬奥倒计时300天,人民网推出“冬奥倒计时”栏目,为冬奥筹办冲刺阶段加油鼓劲,共迎一年后的精彩华章!

2022年北京冬奥会,五棵松体育中心将承办女子冰球比赛和男子冰球部分比赛。在近日进行的“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中,该场馆展示了多项“科技冬奥”应用。

在5G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环境支撑下,智能时代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样子?北京冬奥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冬奥的目标,正是通过冬奥筹办,为世界探寻更好的未来城市生活解决方案,实现对人友好、对环境友好、对产业友好、对社群友好的人类城市生活永续目标。

体温计芯片

可穿戴式体温计。人民网 尹星云摄

4月3日,正在进行“相约北京”冰上测试活动的北京五棵松体育中心运营团队,通过“安芯测”APP发现,这个由一千余人组成的团队中,有人发烧了。发烧的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医疗检查和治疗。这片不起眼的芯片,正是助力这次五棵松冬奥测试活动防疫工作的黑科技。

这款黑科技是由北京微芯边缘计算研究院研制,被团队称为“腋下创可贴”,学名叫“可穿戴式体温计和疫情防控“千里眼”系统”。测试的人员只需用创可贴,或皮肤贴,将智能体温计固定在腋下的皮肤上。再用手机下载“安芯测”App ,将该设备绑定,体温数据变化都会在手机页面清晰展现,并可实现自动测量、自动上报后台。

据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医疗和防疫副主任尹金淑介绍,这是全球最小、测温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测温芯片只有小米粒大小,但精度达到 0.05°C,充电一次可以连续使用10天。

智能机器人

体育馆里的智能机器人。北京日报客户端张斌、刘燊摄

智能机器人柔性强、部署速度快,采用“激光+视觉”自助避障导航策略,提前确定机器人的行走区域和主题路线后,智能机器人可在场馆内自由行驶。

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在五棵松体育中心工作。在测试活动中将主要用于体育馆办公区“点到点”搬运功能,如文件材料、办公用品以及相关物品的搬运,冰球装备辅助搬运等。

据了解,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冬奥测赛主场馆与训练场馆间距约为150-200米,冰球运动员装备重量大,搬运过程较为费力,通过该款智能机器人跟随功能可实现辅助搬运,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子弹时间”

“子弹时间”效果展示北京日报客户端 张斌、刘燊摄

北京冬奥组委和五棵松体育中心邀请相关技术团队参与到本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团队带来了下一代超高清视频编码技术H.266,“子弹时间”和超高清8K VR直播解决方案。

H.266超高清编码技术基于领先的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 可实现高性能在线编码,输出内容为4K分辨率,帧率50帧/秒。该技术进一步优化了压缩算法,在同等画质情况下,比传统编码技术节省大约75%的带宽。

“子弹时间”是一种使用在电影、电视广告或电脑游戏中的摄影技术模拟变速的特效,例如强化的慢镜头、时间静止等效果,将精彩瞬间定格,可让观众多角度立体观看精彩时刻或片段。

在此次测试活动中,五棵松体育中心采用的“子弹时间”技术,是一个由数十台相机组成的相机阵列,可以对拍摄主体进行120度-150度的多方位拍摄,再利用5G多媒体融合设备进行预处理后传输。同时依托5G网络,将码流上传到云端进行图像处理,然后将视频回传至拍摄场地。观众可在现场电视或电脑上,实时观看精彩瞬间。

自由视角

五棵松体育中心在比赛场地周边自由部署一组摄像机,同步拍摄不同角度的运动视频,观众可以选择最佳视角欣赏比赛,这就是由相关企业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提供的“自由视角”技术。

该技术还可实现“凝固时间”“运动轨迹跟踪展示”“运动数据可视化”等特效功能,为观众提供更精彩的观赛体验。

据了解,该技术还支持运动员和教练员多角度回顾训练细节,科学提升训练成绩;还能支持现场和非现场的观众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自由选择比赛精彩时刻的观看视角,主动参与比赛互动。

云转播

云转播技术是对传统转播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通过"云"的能力,把转播拆解成前端信号采集、云端信号传输、导播制作三个环节,改变了转播工作方式,实现了转播设备云端化和人员服务远程化,提供低成本、专业级超高清视频转播服务的业务平台。

该平台利用联通5G和智能云网能力,把转播现场的多路超高清视频信号通过5G或固网传输到云端,在云端实现多路信号的导播切换、图文制作等,再通过5G或固网,把输出信号传输到电视台或互联网视频平台,利用云平台实现轻资产的超高清视频的转播服务。

云转播的主要资源部署在"云"上,节目制作人员无需到现场,可以直接在远程制作中心通过云端和现场互动,实现云端节目导播切换、配图文台标等加工制作,生成的最终节目内容通过网络传输到媒体机构进行后期深加工播出,一方面大大减少现场的人员需求,有益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降低现场系统部署的难度,灵活部署摄像机采集设备。

远程无人混合采访

远程无人混合采访。北京日报客户端 张斌、刘燊摄

远程无人混合采访包含赛事现场混采区(运动员端)、云转播平台和远端记者三个部分。

这一区域设在比赛场地旁的一个指定区域。区别于传统赛后混采区多个媒体的聚集采访,这种采访方式完全将记者和运动员隔离,在现场只提供视频采集设备和视频展示屏幕,运动员只需通过系统接受远程记者的访问。

远程无人混合采访基于云转播系统,利用5G网络的高速率、低延时、多并发的特点,保证采访实时传输,同时提供高品质的音视频素材。

据了解,远程无人混合采访是基于云转播系统为服务冬奥而衍生出的新场景,目前系统已完成演示环境的搭建,系统功能已经得到验证。

远程新闻发布厅

远程新闻发布厅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又一种新闻采集传播创新模式。它将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隔离,可使双方“隔空”对话,完成赛事新闻发布会的任务。

本次“相约北京”冰上项目测试活动中,五棵松体育中心通过远程新闻发布厅可实现无人新闻发布。记者通过远程新闻发布厅系统接入新闻发布厅与运动员互动交流,同时通过云转播技术将相关的采访同步在云端存储、制作、分发。

这种方式既保障了运动员的防疫需要,同时也比传统方式更加便捷、方便,对于新闻采访来说时效更高,采访结束相关内容即可发布。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体温计芯片、“子弹时间”、智能机器人“黑科技”助力冰球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