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舆情服务

春节(春运)期间地方防疫十大舆情风险

1月28日,2021年春运正式拉开大幕。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春节(春运)保障工作相叠加,基层疫情防控和治理面临巨大压力。有些地方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引发网民吐槽。为了更好助力基层做好春节(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保障民众过一个愉快舒适的春节,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推出春节(春运)期间基层治理舆情风险清单。

1、民众出行面临层层加码的风险

春节(春运)期间,前往乡村、社区等基层的人员流动增加,基层治理和政策执行迎来一次“压力测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一些地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自我施压、层层加码防控标准的问题,加上部分执法人员未吃透政策,最终可能出现拦路、劝返、强制隔离等极端情况,如部分地区为转移防疫工作压力,要求“村民不许回家过年”,对于已返乡人员,要求一律不准外出。基层部门对民众返乡、出行的“一刀切”式限制,易引发民众不满,相关舆情风险不可忽视。除此之外,部分网民反馈,尽管国家卫健委在发布会上表示不允许各地对国家政策“一刀切”,但目前缺乏统一的投诉渠道和解决机制,如果后续配套措施和监督措施不健全,极易引发民众通过舆论来维权。

2、核酸检测组织管理风险

在今年的春运过程中,核酸检测话题受到舆论关注。多地出台政策,对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返乡前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春节后返程人员的核酸检测要求作出规定。在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时效性和春节假期相对固定的影响下,核酸检测容易出现检测时间较为集中、人员较为密集的现象。在保障返乡、外出人员安全、有序、快捷地进行核酸检测的过程中,核酸检测地点的秩序维护、工作效率等可能成为风险点。

此外,国家卫健委明确“六不准”,不对低风险地区跨省流动到城市的非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不对省域内低风险地区返乡的非重点人群查验核酸检测证明。地方部门若不能及时出台相应政策,“一刀切”地对所有返乡人员要求查验核酸检测证明,易引发舆情风险。同时,对返乡人群展开核酸检测要有针对性,基层单位无视疫情防控实际,组织全员进行过度的没必要的检测,是对有效公共资源的浪费。正如有专家指出,核酸检测也应有针对性地来开展,不要“一刀切”。对核酸检测需求,要进行科学引导,不鼓励人人都去测核酸,以免过多占用检测资源。

3、以冷链食品为代表的就餐安全风险

2020年11月以来,全国发生多起冷链食品外包装核酸检测为阳性的事件,包括海鲜、水果等,进口冷链食品的疫情防控风险较高。春节期间是食品采购和消费的高峰期,有关食物的物流也将增多,在低温条件下,需做好安全检测和溯源管理,警惕进口冷链食品和其他货物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避免因冷链食品引发输入疫情。

春节就餐场所的健康安全风险问题也需注意。各餐饮单位一方面需对场所内区域进行及时消杀,另一方面应配备体温检测设备,做好用餐人员的入门测温和登记工作。此外,餐厅推出的扫码点餐等“无接触服务”,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被滥用的风险。一些商家取消了人工点餐服务,而部分老年人在扫码点餐时面临的不能熟练使用乃至不会用的窘境,易引发舆论对扫码点餐方式的反弹。

4、“年味儿的缺失”可能成为风险点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年味儿的缺失”可能成为今年春节基层治理的风险点。根据舆论反馈看,网民既对严格防疫措施表示理解支持,也对安庆祥和的中国年表示期待。春节期间,有三方面风险需要注意:一是低风险地区加码防疫政策,“一刀切”地限制小规模过年团拜、聚会等活动。二是中高风险地区居民出行、餐饮、物流等受限,负面情绪增加。三是对于支持、响应就地过年倡议的民众,相关基层部门未及时推出措施营造节日氛围,引发对就地过年倡议的失望情绪。

5、政策信息不统一和信息发布不当的风险

各地在制定、发布、宣传返乡政策的过程中,可能衍生出三方面风险:一是各地防疫政策纷繁复杂,易引发吐槽。防疫政策在部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间存在差异,不同区县出台的政策也不一致。二是对就地过年政策宣传是否“用力过猛”的反思,部分网民认为,舆论过分强调就地过年,可能会形成“回家过年的人=要被批判的、破坏防疫成果的人”的不良效果。三是政策制定、信息发布不及时,未能保障民众及时了解相关政策要求,使部分基层部门在引导民众返乡过程中,出现打无准备之仗,仓促应对的问题。

6、就地过年倡议的保障措施落实风险

全国多个省份在倡议就地过年的同时,积极推出多项保障措施,包括留守津贴、消费券、房租减免等。但在政策落实方面,部分相关部门尚未明确补贴分发的具体安排。就地过年倡议下,相比于往年,今年就地过年人员的数量会增加,加大了假期城市交通、餐饮、商品供应、物流等的保障压力。此外,在保障就地过年群众能过一个祥和新年的同时,相关服务人员的福利福祉、加班期间的工作补贴等也易受到舆论关注。

7、物资供应不足的风险

就地过年人数的增加,为大中城市生活物资保障和能源保供提出要求。在疫情影响物流速度和假期期间返乡务工人员增加、城市服务保障人员减少的情况下,节日期间的城市正常供应工作需提前作出安排。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卖场、生鲜电商、物流配送等的物资供应充足程度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物资保障一旦出现不足,容易引发舆论风险。此外,与物资供应相关的物价方面,春节期间物价大幅上涨和价格违法行为等易引发关注,对相关风险需增强重视程度。

8、农村人员聚集风险

春节将近,人群从城市涌向乡村,农村疫情防控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农村人员聚集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往年春节,不少农村有采办年货、聚餐聚会、拜年贺岁、逛玩庙会等特色年节活动。在今年疫情防控形势下,有可能因人群聚集引发疫情扩散风险。二是春节期间,农村地区酒席、婚宴较为集中,部分地区防控意识较弱,存在部分人员进出不戴口罩的问题,为新冠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此外,部分乡村饭店就餐存在消毒设施不健全、消毒不及时等问题,增加了农村疫情扩散的风险。

9、农村医疗保障能力不足风险

和城市地区相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较为薄弱,防控能力相对较弱,在春节返乡民众增加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疫情防控面临挑战。从近期疫情形势看,农村地区虽然人员密度较低,但医疗保障能力较为欠缺,流调队、集中隔离场所建设等待完善,一旦发生疫情,部分农村基层医疗机构不能第一时间识别发热病人,疫情蔓延的风险较大。此外,部分基层部门有关疫情的报送意识和机制待完善,时间上的延误有削弱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的风险。

10、特殊群体的保障风险

在欢度春节之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留校师生等特殊群体能否过好年,这些群体的过年保障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其中,留守儿童群体易出现亲情缺位的风险。在父母不能回家的情况下,社区、村组、工会等基层组织应主动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开展迎新年活动,给暂时缺位的亲情补课。对于空巢老人,尤其是对于不方便上网、不会上网的部分老人,如何帮助老人与其子女实现云端交流受到舆论期待。对于农民工群体,住的问题受到关注。部分网民反映“要解决民工住的问题,他们好多人过年没活干了,也就没地方住了”。对于留校师生,校园保障工作易引发共情。学生食堂的保供稳价和住宿保障,以及对留校师生的关心关爱和安全管理等工作,需做实做细,避免负面舆情事件发生。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罗震主任舆情分析师 吴汉华)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春节(春运)期间地方防疫十大舆情风险)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