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陕西: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打造坚实基础

精准扶贫,产业为先。近年来,陕西省把产业扶贫作为厚植脱贫攻坚底气的制胜法宝,出实招、亮硬招,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实现了产业项目对扶持对象的全覆盖,集体经济组织对贫困村的全覆盖。

截至2020年12月底,全省累计126.8万户、409万贫困人口享受了产业帮扶措施,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的87%以上。全省58.4%的村集体经济有了经营收益,28%的村集体实现了分红,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这一串串数据,正是得益于产业扶贫。

谋布局强产业 拓宽群众增收空间

“冬季农闲,能来猕猴桃果园打工,我们十分开心。每年我们在家门口的猕猴桃果园打工都能收入两三万元呢。”1月18日,眉县农民王老汉说。眉县猴娃桥果业专业合作社猕猴桃果园里,冬季修剪、绑枝、拉枝进入高潮,连年丰产的好形势又为来年丰产打下基础。这个被农业农村部多次表彰的合作社,已经帮扶24个村467个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猕猴桃已成为眉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如今,全省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像猴娃桥果业专业合作社一样,通过发展产业,把手上的“土疙瘩”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陕西省先后出台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对产业发展、主体带贫、农产品营销等重点环节分类出台指导意见,围绕“3+X”工程,制定印发《全省贫困地区精准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指导意见》。建立全省产业扶贫项目库,为56个贫困县提出产业发展菜单,指导各地依产业定项目,依项目强带动,初步形成了“大产业、大聚集”“小产业、广覆盖”发展格局,30多种特色产业集中在贫困地区布局,群众产业增收空间、渠道不断拓宽。

一大批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壮大,成功实现带贫益贫和富农增收,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贫困地区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贫困县(区)苹果面积达531万亩,奶山羊存栏147万只,设施蔬菜达83万亩,分别较2015年增长12.7%、41.9%、15%,“小木耳、大产业”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良好,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了特色产业100%覆盖。

主体壮大 提升产业带贫益贫效果

位于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的3500亩海升有机苹果示范园,是陕西首个有机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区。在宝鸡海升果业这一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千阳县现已有10902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搭载、土地入股、园区务工、自主建园、育苗销售等方式,镶嵌到苹果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

为提升产业带贫益贫效果,陕西省将带贫益贫情况作为经营主体承担产业扶贫项目、认定龙头企业和省级百强社的前置条件,全省新型经营主体迅猛发展,五年来新增农业龙头企业7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万家,建成产业扶贫基地1.63万个。仅2020年全省7637家经营主体就带动了46.5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通过不断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激励的政策支持,陕西省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形成“先借后还”“托管经营”“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将更多贫困户嵌入产业链、融入利益链。据统计,2020年各类主体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户61.8万户,让贫困户稳定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目前,陕西省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清零。

盘活集体资产 夯实农村产业基础

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2020年,下凉泉村村集体拿出110万元建成有2230平方米厂房的社区工厂,创建粮食银行,依托面粉加工建起了养殖场,初步形成了服务区域群众的产业链。2020年,该村村集体收益已突破60万元,村民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

下凉泉村是陕西省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典型村之一。

在脱贫攻坚中,陕西省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为抓手深化改革,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不断夯实群众脱贫基础,构建稳定增收长效机制。陕西省启动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创建活动,总结提炼推广20多个典型案例,推进村集体经济规范化运行。

一个个“产业实招”让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一项项科技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有了信心。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展望未来,陕西省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斗“十四五”、迈向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奋发拼搏。

记者 吴莎莎 实习生 王宁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打造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