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陕西石泉:探寻丝路之源 群众致富有“丝路”

编者按: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被誉为“金蚕之乡”的安康市石泉县,“鎏金铜蚕”也激活了当地的蚕桑产业、蚕桑文化和蚕桑旅游,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一条铜蚕惊艳世界,见证两千年的丝路。11月22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安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协办的2020“丝路行”两岸媒体采访活动来到了金蚕之乡展览馆,通过展厅再现桑蚕历史的沧桑巨变与延续传承,开启了一趟了解蚕桑丝绸文脉,探寻丝路之源的旅程。

图片6

见证丝路辉煌 延续丝路情缘

金蚕之乡展览馆位于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中国金蚕小镇(以下简称:金蚕小镇),展览馆占地520平方米,馆内建设5个厅,1个序厅,4个展览厅。据了解,该馆是石泉县充分发挥“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发掘池河蚕桑文化底蕴,突出地域特色,总结提炼池河产业发展要素,理清蚕桑发展脉络。

记者了解到,鎏金铜蚕为汉代铜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1984年,本地农民谭福全在池河水中淘金时发现,金蚕通长5.6厘米,胸围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个腹节,呈昂首吐丝状,体态逼真。

图片7

“当时跟父亲淘金就是为了卖钱贴补家用,当发现鎏金铜蚕时并没有觉得它会有多值钱。”谭福全的女儿谭可菊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唯一一枚鎏金铜蚕。

“鎏金铜蚕被发现后,附近的村民也都过来围观询问,后经专家鉴定为汉代鎏金铜蚕,是西汉时皇帝褒奖蚕桑生产的御赐奖品,非常珍贵。”谭可菊回忆道。有一天家里还来了一个人,说给几千块钱卖给他,当知道鎏金铜蚕是国家一级文物,父亲谭福全只说了句:“那是国家的东西,我们哪能卖啊,交给国家就安心了。”

图片8

“后来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我们才了解到鎏金铜蚕对于国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我们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谭可菊说道。

据史料记载,安康蚕桑生产已有3000年的历史。鎏金铜蚕的出土,直接印证了当时人们通过蚕桑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也将石泉县养蚕的历史推前到汉代。“鎏金铜蚕”可谓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纽带作用的标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汉代中西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古有“鎏金铜蚕” 今有致富“金蚕”

安康依山傍水,自然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宜于发展蚕桑生产。目前,原料茧产量和生丝产量位居西北地区第一,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茧丝加工基地和优质蚕种生产基地。

近年来,金蚕小镇结合丰富的蚕桑资源、中药材资源、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架构了集“丝绸服饰、生物健康、康养休闲”等为一体的蚕桑生物健康和集旅游观光、研学旅行、农工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促进“蚕桑特色产业+康养休闲旅游”互动发展,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产业聚集区,达到“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振兴”。

据悉,今年以来,金蚕小镇集中主攻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开发,立足创意创新,加强内引外联,先后成立鎏金铜蚕文创产业联盟,开发出鎏金铜蚕工艺品(包括纪念品)、办公用品、毛绒玩具、系列金蚕酥食品、金蚕根艺奇石等5大类80多种500余件文创产品,形成了雨后春笋的生动局面,以建设一个文创产业基地、打造一个文创展销中心、开发一批文创产品“三个一”为重点的鎏金铜蚕文创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图片9

“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中心正式挂牌运营,标志着石泉县鎏金铜蚕文化研究与开发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使众多文创产品有了集中展示、宣传推广、市场销售的窗口和平台,不仅让鎏金铜蚕文化变成了产业、走向了市场,更为中国金蚕小镇和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董旭叶)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石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