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稿件

昔日“煤城”迈上转型发展快车道

铜川,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铜川市累计为国家贡献了6亿多吨煤炭、2亿多吨水泥,成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令人向往的“铜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城市基础、产业结构上的弊端逐渐显现,2009年,铜川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2017年被确定为全省‘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后,高质量发展成为铜川的重要命题。”11月18日,在“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上,铜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郝光耀说。

产业支撑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如何答好“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的重大命题?

铜川开展“产业规划大会战”,系统化精细化梳理产业,明确了提质增效传统产业、创新布局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力打好调整产业结构、做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组合拳”,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发展已形成。

科技创新是撬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杠杆。铜川始终突出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以低轨互联网星座星地组网规划与调度技术、新型激光雷达管理移动平台研发为核心,积极布局集研发、生产、配套、应用等为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链,培育发展航天科技产业集群。设立高强度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研发、现代建筑用节能环保铝合金模板开发等重大课题,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以濒危药材保护与繁育、中药材溯源系统研究等重大课题为重点,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推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如今,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实力加速提升,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达6.77亿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6家,产值16.14亿元。郝光耀介绍,铜川已围绕航天科技、新材料、装备制造、中医中药等产业链设立重大科技项目226项,投入专项资金5000多万元,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项目89项,开发新产品近200项。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省政府审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科技创新已成为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生态筑基

绘就经济转型绿色底色

近年来,铜川紧抓入选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示范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市、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等叠加机遇,系统施策、统筹推进,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铜川以“抑尘、治源、减煤、控车、禁燃、增绿”为抓手,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6年的210天增加到2019年的266天。

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铜川实行生态补水、封堵排污口、管网改造、清淤疏浚、驻厂监管五措并举,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污染减排进展顺利。列入省考的14个减排项目及全市确定的230个减排项目全部按期完工,减排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铜川市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5.49%,2019年末提前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

近3年来,铜川累计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4665亩,高标准绿化造林30万亩以上。铜川的绿色转型之路,朱鹮正是印证者、受益者,目前野外能够观测到朱鹮百余只。

优化营商环境

以“好服务”吸引企业筑巢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铜川出台了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等145条政策措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一项目一方案”跟进服务,在有效控制疫情的基础上,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走在了全省前列。落实领导干部“包企业、包项目、解难题”帮扶机制,多种形式上门服务,通过一项项有力度、有温度的服务措施,切实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为最大限度给企业提供便利,铜川进一步简化企业投资审批程序,创新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通过“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建成全省第一家丝路金融科技产业园,落户金融类企业70家,为1000多家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近200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此外,首创办税“实体+自助”一站式服务,所有实体办税服务厅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一窗通办”全覆盖,出口退税办理全面推行无纸化退税申报。

铜川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晓刚介绍,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铜川强化“导”,出台了《铜川市亲清政商关系清单》,为公职人员和民营企业家明晰交往事项,让政商交往“明白化”。聚焦“实”,抓工作绩效,依法全面履行政府工作职责,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持续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突出“严”,抓跟踪问效,为民营企业开展法律服务专项体检,广泛开展“以案释法”普法宣传,进一步加强营商环境监督执纪问责。

记者 赵杨博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昔日“煤城”迈上转型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