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时评

万远英: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今天的世界,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料发展水平虽然已经很高,但贫困与饥饿依然严重,世界仍有10%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消除贫困始终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也是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人民凭借非凡的奋斗精神,不断向贫困宣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中国力量。

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3000多年前的《周易》就说过,“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大江大河,战胜了频繁不断的自然灾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减贫工作。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向贫困宣战,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国不仅实现了世界上最快速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也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扶贫减贫。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降到0.6%,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据统计,中国对全球扶贫的贡献率为 75.7%,是全球减贫的主要贡献者。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中国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对国际扶贫和发展事业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探索了一条大国贫困治理的成功模式,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在消除贫困的艰难历程中,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案。新中国成立之初,整个国家普遍处于经济落后、民生凋敝的窘境,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国家之一。虽然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的物质基础、技术条件、扶贫经验、国际国内环境等不同,扶贫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方式方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但党和政府减贫反贫的决心是一贯的、坚决的。在70多年的扶贫脱贫实践中,党和政府不断总结扶贫经验,摸索扶贫规律,走出了一条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的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提供了借鉴。一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中国理念”。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旧制度的重要特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始终是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扶贫战略并持续进行扶贫开发的原生动力。二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以精准为原则的“扶贫中国方略”。贫困治理,对于任何执政党和国家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中国政府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注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依托行政体系建立了自上而下完整的扶贫开发机构,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三是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扶志、扶智结合的“扶贫中国行动”。贫困和摆脱贫困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路径选择的起点和动力来源。党和政府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理念出发,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等将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将扶贫寓于发展之中,在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这是中国扶贫开发的一个主要做法,也是理解中国扶贫道路的基本方法论。四是始终坚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形成了社会协同发力的“扶贫中国体系”。党和政府注重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多主体、多渠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大体系。

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效直接惠及世界,为全球减贫作出中国贡献

自从联合国大会于1961年决定设置联合国“发展十年战略”以来,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全球贫困治理,以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贫困治理不仅需要各国自身努力,而且需要国际社会的协助。坚持交流互鉴,促进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中国政府一直和国际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不仅注重引进、学习、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减贫理论和经验,同时,通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合作,把国际经验引进来,在学习借鉴中推进本土化。另一方面,对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脱贫奇迹”,吸引越来越多国家找寻其中的“密钥”,中国脱贫经验越来越大地影响其他国家减贫工作。近10年来,我国与非洲、拉美、东盟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扶贫合作,签署扶贫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世界银行在2019年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加快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减贫,倡议全面实施可使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在就业方面,截至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为参与国增加超过20多万个就业岗位。世界银行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平台将使“发展中的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加2.6%—3.9%。“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动沿线各国贫困率不断下降。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倒计时,即将迎来最后的决战时刻。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10月17日,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作出重要指示:“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中国的减贫实践证明,只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

来源:党建网  责任编辑:石进玉

(原标题: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