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创新案例370个 自贸区让陕西经济更加开放

——写在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三周年之际

■ 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基本完成了国家赋予的165项试点任务;目前累计形成创新案例370个,其中16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

■ 截至2019年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57853家,其中新增企业38588家(含外资企业491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717家。

■ 陕西自贸试验区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制造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临港产业、临空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会展业九大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春天来了,三秦大地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生产生活秩序有序恢复。在这个不一样的春天,陕西自贸试验区迎来了3周岁生日。

从内陆改革开放试验田到西部乃至全国吸引外资的热土,从古丝绸之路起点到向西开放新高地,从市场活力不足到全球资源配置重要支点……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凭借独特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积极探索差异化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引领陕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图为首趟中欧班列沃尔沃汽车整车进口专列抵达西安新筑车站。 资料照片

“陕西经验”不断推陈出新

西安市企业环保联合会会长马宏周的目标是通过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让更多环保企业落地西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落户,马宏周愈发坚定了在此发展的信心。

“在这里注册企业太方便了。”马宏周说,“从核名到注册不超过两天,还给我们免费刻制了铜章。”一系列暖心高效的服务让马宏周印象深刻:工作人员热情细心,企业有不明白的问题手把手地教;服务效率高,许多事情一个电话就能得到解决;企业办事不出楼,自有“楼小二”帮你办妥……

“办事有人管,有问题能解决。这种保姆式服务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不是口号,而是切切实实落实在行动上。”马宏周说。

从精心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设立“24小时自助信包箱”服务点,到推出全省首个政务服务“楼小二”服务点,企业足不出楼即可办理60%的高频政务事项,再到在全国首创“全城通港”政务服务新模式,西安国际港务区不断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将政务服务由传统的5×8小时延伸至7×24小时,实现政务办理7×24小时随时办和全程审批不见面。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仅基本完成了国家赋予的165项试点任务,还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目前已累计形成创新案例370个,其中“全城通港”政务服务新模式等16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5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拓展“制度创新”外延,涌现出多领域创新成果。除涉及政府职能转变领域、投资管理领域、贸易便利化领域、金融领域等常规性改革创新领域外,陕西自贸试验区注重结合自身禀赋与优势,积极探索在现代农业与人文交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差异化制度创新,不断推动自贸试验区改革向深向实发展。

打造陕西营商环境“标杆”

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是国家赋予陕西自贸试验区的主要任务。3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放管服”改革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制度创新成果与综合平台机制提升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特别是通过不断出台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大力吸引外资企业,有力推动“三个经济”发展。

3月7日,位于西安高新功能区的施耐德电气设备工程(西安)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已恢复往日的繁忙,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忙着装配各种型号的低压配电设备。这里是知名跨国企业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最大的工厂,其生产的低压配电设备年销量在施耐德电气全球排名第一。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陕西投资的几年间,西安分公司的产品种类和业务增长迅猛,连续4年年销售收入增幅在20%以上,这与西安市和陕西省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政策密不可分。“公司在经营和运转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与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且得到及时反馈。”该负责人说。

3年来,陕西将229项省级行政管理事项下放(委托)自贸试验区办理;100项“证照分离”改革任务在自贸试验区全面落实;企业登记注册实现“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证合一、多项联办”和全程电子化,在全国率先推出微信办照……

为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2019年12月1日,陕西在自贸试验区启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对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本省设定的1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全覆盖清单管理,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4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

3年来,随着陕西自贸试验区“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全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截至2019年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57853家,其中新增企业38588家(含外资企业491家),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717家。今年前两月,陕西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2.11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4%。

九大产业蓄力高质量发展

2月22日,在西安高新区举办的西安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系列项目网络签约仪式上,共有30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286亿元,涉及中成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康养旅游、金融等多个领域。同日,西安高新区发布《西安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将大力提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作为西安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已形成以创新研发、医药制造、医疗服务业、医药流通为主的区域产业链格局。在此基础上,西安高新区将通过实施系列重点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年来,在陕西自贸试验区近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围绕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高端产业高地和人文交流高地,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内陆中转枢纽港、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以及“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三大片区、九个功能区纷纷立足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西安高新功能区以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西安中兴通讯终端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西安经开功能区以出口加工区、中欧合作产业园等专业园区为载体,打造先进制造业、跨境贸易、新金融等产业集群。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依托“西安港”,建设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面向“一带一路”为特色的产业链集群。在现代农业领域,杨凌示范区片区的“一带一路”跨国农业产能合作新模式、职业农民培训新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新机制等制度创新模式,有效助力我国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

陕西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主任赵润民表示,下一步,陕西自贸试验区将继续坚持各片区错位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高端制造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临港产业、临空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会展业九大产业,加快产业聚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3周岁的陕西自贸试验区将继续秉承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和定位,不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和政策叠加优势,盘活核心发展要素,带动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以“三个经济”引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更深发展。(记者 崔春华)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

(原标题:创新案例370个 自贸区让陕西经济更加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