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北青报:“组合拳”发力激活稳增长新动能

近段时间,在抗击疫情的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将稳经济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多地密集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细化复工任务时间表,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加快项目进度,开列年度投资清单,推出为企业降本减负举措,打出稳经济政策“组合拳”。

抗疫是暂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才是主旋律。17年前的非典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在短暂的回落后出现了强劲反弹。目前,虽然全国疫情拐点尚未到来,但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复工复产已经超过8成,中央也出台了财税金融等多项举措以便解决企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现实难题。抗疫情、抓生产、促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的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经济结构和2003年相比有了很大不同,百万亿元体量的中国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经济要实现强劲反弹更加困难。疫情过后的中国经济反弹需要自强而非外力。中国经济反弹的动力,除了传统的“三驾马车”拉动,还需要更多新动能。

中国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大国,曾经创造了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全球传奇。但大投资也会带来产能过程和资金浪费,花钱买增长的副产品要用“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消疴。疫情过后,传统的撒钱投资模式不可持续,但建大楼的钱可以用来建学校、医院和文化设施,补上教育文化和公共医疗设施的短板。

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受疫情影响,第一季度的消费和整个第三产业都会受到影响,线上消费受阻于物流但影响略小。因此,和17年前的非典疫情相比,互联网经济是当年没有的优势。第一季度的消费动力,有赖于线上消费来支撑。

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受制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减少,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出口增多。但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地位不改,中国依然是拥有最高外汇储备的国家。外贸出口需要新动力,中国服务贸易依然存在逆差,补上服务贸易的短板成为当务之急。

疫情也激活、强化了疫后经济反弹的新动能。一是疫情让互联网办公、视频连线和“互联网+服务”从线下补充变成了线上常态。这有效降低了制度化和行政化成本,提升了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线上公共治理和服务,能够提升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对疫后经济反弹具有促进作用。

二是线上的生活服务、在线医疗、办公学习、消费娱乐等等得到了飞越式发展,数字经济进入新常态。随着5G商用的普及和终端设备的投入,中国数字经济将从“互联网+”升华到“人工智能新时代”,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将有更大幅度提升。

三是疫情让资本市场得到投资者真切的关怀。如果说2月3日沪深两市正常开市体现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自信,中国释放1.7万亿流动性更体现了中国救市的决心,“宅在家”的股民们则有了心平气和参与股市的机会。沪深两市一路走高,也折射了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

四是中央各部门纷纷出台财税金融措施,解决市场主体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难题,特别是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痼疾。中小企业有活力,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也激活了市场活力,经济反弹也就有了保障。

总之,疫情后的经济反弹动力,不仅来自传统引擎,而且需要新业态赋能,还要补上制度短板和堵上治理漏洞,多措并举才是应有之义。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北青报:“组合拳”发力激活稳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