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

陕西脱贫文化现象大扫描(全省篇):奋斗如诗如画  我们踏歌前行

安塞腰鼓。本文照片均由陕西日报记者 赵晨摄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当下的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堪称“奇迹”的壮举——2020年,中国即将向世界宣布摆脱绝对贫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每到重大历史关头,它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值得我们自豪和欣慰的是,在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三秦大地的文艺工作者始终与人民为伴,创作出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歌咏了全省人民在脱贫攻坚中的伟大实践。

花开三秦别样红,奋斗身影最美丽。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让我们循着这一朵朵文艺之花的芳香,一起走进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去感受三秦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汉中龙江舞龙

组团队——

下到最火热的基层一线

文联是党联系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文联的组织和引领下,各文艺家协会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以丰富的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助力脱贫攻坚。

11月 26 日,省音协主席尚飞林正在联系又一场“好歌唱三秦”下基层的演出。从2013年就开始的“好歌唱三秦”已成为我省“乌兰牧骑”式的文艺轻骑兵品牌,演出达500余场。“就像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说,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好歌唱三秦’,就是要走到人民群众中,为人民服务、向人民学习。”

77年前,在宝塔山下的小礼堂里,毛泽东主席面对台下的文艺工作者,发出了时代的呼声: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像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亮了文艺工作者前行的航程。于是,《兄妹开荒》来了,《夫妻识字》来了,《白毛女》来了……

这些作品,用朴实的台词、通俗的故事,写满百姓事、唱尽百姓情,不仅激发了解放区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更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进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我省文艺工作者在脱贫攻坚这个当下最大的民生工程、安民工程、富民工程中,走近群众、走进生活,记录伟大时代、抒写伟大实践,以优秀的作品激励着三秦儿女脱贫奔小康的铿锵步伐。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省文联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我省艺术家百余人次到柞水、汉台、佛坪、洛川、旬邑等地,创作了一批“三农”主题的文艺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脱贫故事、反映乡村新貌,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省作协在我省延川县、紫阳县设立了两个扶贫创作基地,每年组织四五次作家赴贫困县的采风活动。同时,他们还开设了脱贫攻坚一线作者培训班。为了更好地宣传脱贫攻坚一线人物,省作协在《延河》杂志推出了脱贫攻坚主题特刊,并策划了40多名作家与脱贫攻坚先进人物“一对一”活动,作品将结集为《脱贫英雄》一书于明年春天出版。

省音协除了组织每年四五十场下基层的演出外,还在我省设立了10多个创作基地,仅去年,就创作了12首脱贫攻坚歌曲。同时,他们还组织20多位词曲家赴白水县采风,结合白水村歌村史工程,为10余个村创作村歌,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走向基层,走向群众,彰显了我省文艺工作者的担当。

省作协《脱贫英雄》一书的撰稿人之一、我省青年作家李俊辉说:“在脱贫攻坚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我有幸作为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去了解我省基层一线‘脱贫英雄’的感人事迹,觉得非常荣幸。”

接地气——

了解最真实的农村风貌

“师傅,这叫什么网?”

“防雹网。”

“有了这个真能防冰雹?”

“是啊。”

这是省戏曲研究院导演王化武在苹果园与当地果农的一段对话,也是舞台上的一个场景。

为了导演好秦腔现代戏《金果梦》,王化武深入白水果园,了解苹果种植的各个环节和技术。最终,这个反映渭北苹果状元王新虎手把手向果农传授有机苹果管理新技术,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并代表果农登上美国哈佛大学讲坛的传奇故事,打动了我省千千万万的果农。

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在服务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我省的文艺工作者带着心、动真情,从现实中寻觅创作灵感。

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他们咀嚼生活,创作深刻的情节、刻画动人的形象。“推开东家门,就是一家人,拉拉家常问冷暖,彼此心连着心……”这是由省音协主席尚飞林作词的歌曲《村支书》。尚飞林告诉记者:“每次下到农村,看到村镇干部黝黑的面庞、弯驼的身影,我都会被深深感动。我觉得,他们是在用生命搏击贫困。于是,当要创作这首歌时,对村干部的敬佩之情涌上心头,无数个村干部形象在我眼前闪现,我就一气呵成写成了歌词。”

汉调桄桄

在基层的日日夜夜里,他们观察生活,体会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农村的巨大变化。省剧协主席刘远说:“我出生在陕西关中的一个小县城,家里一共六个姊妹,当时父亲为了满足我们想吃水晶饼的愿望,将一块水晶饼切成六角,每人只分到一小块。如今,我省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不再为吃发愁,而且,许多贫困户都住上了崭新的小洋楼。”喜人的变化触动刘远和她的团队创作出小品《送鸡风波》,表达了群众马上搬进新房的喜悦之情。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思考生活,探析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振兴。创作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时,省戏曲研究院编剧蒋演看到农村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人才后继无人的现状后,就将作品着力点放在了乡村振兴,以情怀、事业留人的主线上。蒋演说:“农村的现代化,主要是精神的现代化,因此我将一直关注乡村的振兴、关注乡村文明的复兴。” 因该剧立意深远,一经推出,就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

以艺术的真情瞩目乡村,以艺术家的使命记录时代。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省的艺术家始终立足陕西,观照国家民族的命运,以厚重的现实主义精神书写时代。正如省作协党组书记钱远刚所说,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陕西经验”,更是这场伟大战役里对乡村振兴的思考。

用真心——

与群众建立最深厚感情

“我在高滩镇白鹤村演出时,总有一个眼睛大大的十一二岁的小姑娘跟着我,她很害羞,我问她话,她一句也不说。但是,一次演出结束后,她拿了一个苹果塞给我就跑了。后来,我们要离开了,小姑娘专门要了我的地址。回西安后不久,我就收到了她的来信。她在信里说,刘远阿姨,你走了,我特别想你。最近,我妈妈要给我剪头发,你说,我的头发是剪了好还是留着好?”11月26日,省剧协主席刘远给我们讲述今年她遇到的一个小观众时,眼圈泛红了。

剪纸

刘远说,到基层为老百姓演出,感受被他们需要、被他们喜爱的真挚目光,是一个艺术家最大的荣耀。

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正是在一次次走到群众当中的采风、演出、创作,使我省的文艺工作者真正融入脱贫一线的人民,与群众建立了最深厚的感情。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在省作协创联部主任王晓渭的桌上,放着一摞近年来我省作家创作的脱贫攻坚作品。其中一本,书名叫《精准扶贫工程探访纪实——古村告白》,是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袁国燕创作的。为了这部20余万字的作品,两年来,袁国燕行程3000多公里,采访了陕北、关中、陕南多个有代表性的村庄。

“那些坚守在大山褶皱里的、坚信土地会给予和汗水对等价值的干部和村民,就像河流中一条条闪烁的银链,照亮了山川,也照亮了我。”袁国燕说。

谈起那些让她心动的人物,她举了一个例子:“在陕北,我遇到一个叫高俊兰的贫困群众,她丧夫后独自生活。可是,又穷又孤独的日子却被她过得热火朝天。她养猪、养鸡、料理枣树。最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是,高俊兰离开老窑住上新房后,也像城里人一样给茶几下铺上地毯。可我走近一看,根本不是地毯,原来是小孩子的隔潮垫,被她别出心裁当成地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么苦的生活,她为什么还有那么真诚的笑,是因为她心里装着美好、装着阳光。”

用脚去丈量、用心去感知、用情去浸润,我省文艺工作者,就这样,让文艺之花盛开在脱贫攻坚一线,盛开在老百姓心中。一部部小说、一首首歌曲、一幅幅画作、一个个小品……这些精品力作,无不凝结陕西气质、辐射中国精神,鼓舞着人民群众甩掉穷帽子,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华州皮影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脱贫攻坚这场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成效最佳的反贫困斗争中,我省和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的人民一道,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重大决定性进展。

这条奋进的路上,文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

进行“好歌唱三秦”演出、开设基层创作培训班、组织下乡调研活动、设立扶贫创作基地……丰富多彩的文化扶贫项目在陕西展开。

为人民而歌。通过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文化扶贫,在陕西脱贫攻坚战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

“我们明白给谁创作,给谁看”

“……你要问,拉车的他是哪一个,他就是凤县苇子坪村的徐世金,旁边跟着的是他老婆,他老婆名叫苗秀萍……”小院里围坐着一圈人,简易的折叠桌上放着沏好的热茶和一些苹果,在省曲协副秘书长、快板表演艺术家杨锦龙的说唱中,徐世金夫妇二人早已泣不成声。

今年5月2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共同主办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凤县。活动期间,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丰宽了解到“中国好人”苗秀萍孝老爱亲的事迹后,叮嘱随行的杨锦龙为苗秀萍创作一个曲艺作品。经过1个月的创作,一个关于苗秀萍感人事迹的快板作品成形。7月,在省文联组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骨干培训时,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谦带队,一行人再次来到苗秀萍家中,为他们表演。刚说了一小段,苗秀萍的眼泪就流了下来。表演结束后,苗秀萍感动地说:“非常好,非常好,感谢你们!”

“每年,省曲协都会组织30场去基层的演出,因为城市跟农村的文化氛围不同,我们明白为谁创作,给谁看,所以从语言表演风格上会更贴近农村、贴近基层群众的生活。”杨锦龙说。

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凤翔泥塑

在脱贫攻坚中,我省艺术家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了一批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优秀作品:“三农”题材及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黄土高天》《兰桐花开》先后在央视播出;脱贫攻坚纪实文学《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追寻初心——我的扶贫札记》《精准扶贫工程探访纪实——古村告白》等出版发行;“为好日子歌唱”主题系列歌曲《村支书》《精准扶贫连着我和你》《又到南泥湾》被广为传唱;秦腔《金果梦》、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先后精彩上演……

这些作品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如讲述以秦学安为代表的三代农民四十年的奋斗历程的电视剧《黄土高天》,赢得了老中青三代观众的喜爱,一路好评如潮。

“艺术家心里面要有百姓”,《黄土高天》导演阚卫平说,“这句话不只是指艺术家要关心百姓,而且指作为一个导演和创作者应该通过作品表达老百姓的心声。”

省文联组联部副主任赵光远深有感触地说: “在大多数贫困地区,思想观念的落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文艺能够给当地人提供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文艺扶贫虽然不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但能够在细水长流中累积,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文艺工作者带去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滋养一方土地,孕育一处人文,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工作的开展。”

“艺术家需要走近人民,动真情”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要热爱人民。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省音协主席尚飞林说,正如《歌声与微笑》中所唱的,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为广大人民群众带去他们的“歌”,与此同时,也收获了来自人民群众真挚的微笑。

熟悉刘远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绰号——“戏疯子”。 11月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远动情地说:“快30年,省文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我一次都没有落下。下基层演出,只要听群众说我演得像,我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价值。”

近年来,刘远深入基层一线,演出创作的农村题材小品达30多个。采访时,记者看到这些小品的初稿上,都涂改过多次。刘远告诉记者:“这些剧本我都经过了二度创作,演得像,是因为长期下基层与群众有了水乳交融的感情。艺术需要人民,艺术家需要走近人民。”

“的确,艺术家需要走近人民,动真情。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省作协会员林权宏说。

去年10月,省作协组织40余名会员牵手脱贫一线先进人物进行“一对一”采访,林权宏是参与者之一。“我的采访是在西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完成的。海鑫公司定点帮扶商洛市商南县富水镇黑漆河村,公司的扶贫办主任余景峰就是我的采访对象。他在安排工作中身体出现不适,但他坚持要处理完手头工作,结果延误了病情。”说起他的采访对象,林权宏动情地说,“以前我对扶贫干部了解得不多,现在,我觉得,我们的扶贫干部,是将自己所有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林权宏告诉记者,他有写中长篇小说的打算,想住在农村多和村民接触,更多地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然后再动笔写作。

合阳提线木偶

省作协文学院干部周瑄璞说:“我自己也参加过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我发现农村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农村生机勃勃的力量仍然存在,大地在转变前需要有力量的积蓄,这是变革前的沉寂,要了解生活必须自己去看看。”

“贫困乡村发展需要文化,需要根”

2018年12月1日,以黄寿远一家为原型的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省戏曲研究院编剧蒋演作为这部民歌剧的孕育者,动情地说:“贫困乡村需要文化,需要根,农村的现代化是精神的现代化。”

剧中贫穷落后的闹热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来,黄福明、黄寿远、黄永华一家祖孙三代人致力于乡村发展,书写着脱贫攻坚的壮丽诗篇。“剧目演出后,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得闹热村的旅游业和养殖业迅速得到发展。”

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容小觑,地方文化产业不仅在精神层面对群众产生了鼓舞,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洋县音协主席赵建波说,省音协走进洋县,为县里量身定做了《画里洋县》这首歌。没想到,这首歌很快传遍全县,被群众所熟知。目前,《画里洋县》已不仅仅是一个歌名,还成为洋县的“文化名片”。2017年汉中油菜花节开幕式上,压轴歌曲就是《画里洋县》。

“画里洋县,画里洋县,田野是你盛开的笑脸;画里洋县,画里洋县,把你装进记忆,美丽就会永远永远……”随着这首歌的传唱,到画里洋县看美景,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我省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近年来,省民协以非遗人才培训、非遗衍生品开发为突破口,在非遗扶贫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绽开了笑颜。

在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陕西省华州皮影《逍遥游》系列、《风雨雷电虹》等皮影作品陈列其中,给人以视觉冲击,获得观众好评。11月29日,记者来到省民协副秘书长汪海燕的工作室。

“现在,扎根群众之中的民间艺术之花,已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认可”,一见面,汪海燕就激动地说。

据介绍,近几年,华州皮影通过不断创新,已吸引来芬迪、爱马仕、可口可乐等国际品牌与其合作。这些品牌让汪海燕制作皮影logo、宣传海报、手伴等,并通过皮影演绎卡通动漫角色。王海燕说,越来越多跨界合作,给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带来勃勃生机。

华阴老腔。本版照片均由陕西日报记者 赵晨摄

市场上的无限商机,也让汪海燕看到从艺术品到产品的广阔市场。目前,她已举办过多期贫困县妇女皮影技艺培训,力求让更多人加入皮影制作队伍,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让文艺之花在民间盛开得更艳,像这样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培训还有很多:在华阴,我省举办了“皮影雕刻艺术中青年传承人高级研修班”,培养传统工艺与现代文化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在佛坪,省舞蹈家协会举办了“百姓健康舞”师资骨干舞蹈志愿者培训班,对基层80余名文艺骨干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在紫阳,省音协会员、玄鸟乐队主唱左辉奇,西安市歌舞剧院青年演员、青年歌手李银为安康市紫阳县山区孩子们授课……这些活动都极大地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让他们在与文艺工作者面对面的交流中,找寻自己的精神寄托,鼓起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奋斗如诗如画,我们踏歌前行。在三秦儿女的不懈奋斗中,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59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77.5万人,减贫514.5万人。到去年年底,全省27个县脱贫摘帽。(陕西日报记者 李艳见习记者 张家祯)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陕西脱贫文化现象大扫描(全省篇):奋斗如诗如画  我们踏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