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

机场修进山乡 土布卖到远方(脱贫故事)

核心阅读

位于西南边陲的翁丁村是一个贫困村,却和大上海结了缘。对口帮扶单位帮翁丁村所在的云南沧源县开通机场,打破阻隔,促进了就业,带来了游客;帮助营造新村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同时,老村保留原始风貌发展旅游,村民在家“上班”,实现增收;对接上海的优势资源,佤族服饰走向大市场,农户们过上了好日子。

中国西南边陲有这样一个村落,村民每天在自家屋子打扫、生火、做饭、养鸡养鸭,却可以“领工资”。这里就是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翁丁村。翁丁村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态佤族村,它所在的沧源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今年4月已宣告脱贫。

云南省是上海对口支援重点地区,总部位于上海的央企在沧源县也有定点扶贫。这个佤族小村和东海之滨的上海,结了缘。

一座机场

连上就业增收路

69岁的肖艾新老人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家里有一顶插着纤长羽毛的帽子,从先人手中传下来的,老人说:“这是白鹇的羽毛,那种鸟现在不能打了,是二级保护动物。”虽然村子依旧保持着某些传统的佤族生活方式,但生态保护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原始的村落、独特的文化,勾起不少游客前去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但如果在以前,从昆明出发,要乘坐十几个小时的汽车才能来到村里,票价是300元。2016年,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帮助沧源县选址建设的机场正式通航。现在,从昆明乘坐飞机,50分钟便可到达沧源佤山机场,票价也是300元左右。从佤山机场再去翁丁村就方便多了,只剩40公里山路,一个小时的车程便可到达。

机场的开通有力带动了当地就业,今年25岁的佤族小伙肖光华就是其中之一。现在,他是航空公司的一名装卸工,一个月能有五六千元收入。

一座机场,拉近了翁丁与外界的距离。仅2018年,东航涉及临沧、沧源相关航班4318架次,运输旅客人数达45.59万人,给当地经济增长贡献达8.25亿元,解决就业人口1.25万。

新老村庄

上班生活两不误

翁丁老村的一场活动引来好多游客,十分热闹。老人们坐在屋前,悠闲地抽着烟袋,妇女们一边烧着饭菜,一边照顾着孩子。在村民家中,还可以买到村民自采自制的野生生普茶。

外地来的游客们新奇地跟原始村落里的茅草屋、火塘合影,在村民家中品尝生普茶。但也忍不住担忧,这样的茅草木屋里虽然别具特色,但夏天蚊虫多,冬天不避寒,火塘又烟熏火燎,住在里面不得受罪吗?

其实,村民们是在这里“上班”。在距离村落1.5公里的地方,还有一片翁丁新村,一排排的红色砖瓦结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地落在山间。屋后有梯田,门前有庭院,散养的走地鸡,在门前气宇轩昂地来回踱步。这才是村民们日常生活的地方。

新村是东航援建的生态旅游示范村。2012年起,东航分两期兴建了翁丁新村,污水管网、化粪池、太阳能路灯、给排水管网等一应俱全。去年4月,村民们陆续从老村搬来。与此同时,老村原始风貌基本保留,开发成一处旅游景区,门票35元一张。但村民可以随时回到自己的老屋。

村子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村民以房入股,每年享受固定分红,门票收入也会分红给村民。村支书肖文军告诉记者,今年光上半年门票收入就超过100万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回到老屋,村民们和从前干同样的活计。“每天安排50户村民去老村值班,一个月也能有1000多元收入。”肖文军说,“我们佤族特色表演是拉木鼓仪式,村子里组织了文艺队,村民们来表演。”

新村和老村,更喜欢哪里?肖爷爷有些纠结。“政府给我们建了新家,条件确实改善了。老村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根。”

肖艾新老人搬进新村之前,和老伴儿一年只有1000多元收入。加入旅游合作社后,每年至少有七八千元收入。“地里种着水稻、蔬菜、苞谷、茶叶,平时有饭菜吃,有苞谷酒喝,有茶喝。”老人很满足。

多方援手

民族服饰有销路

在云南巴饶民族服饰公司位于翁丁老村景区内的一间店铺门口,佤族大姐陈红疆将布条缠在腰间缓缓坐下,咔嚓咔嚓,五彩斑斓的线便汇聚到一块布匹上。作为公司创始人,她每天早上9点都会准时来到店里。

陈红疆经历坎坷,13岁进入当地歌舞团跳舞,但因膝盖受伤,做起了佤族服饰。2016年,她又因为一场车祸撞断了双腿,成立的公司也面临倒闭。来自上海的扶贫干部陈伶俐回忆道:“2016年我刚到陈红疆店里的时候,条件很简陋,只有一两台机器。”

如何利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把小众的佤族服饰,卖到更大的市场?首先是帮她解决燃眉之急。经帮扶,陈红疆获得了2.5万元的设备购置资金,她说:“这笔资金真的是雪中送炭。”

“填补了亏空后,陈红疆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陈伶俐说,这间小小的服饰公司,自己最挂心。

之后,上海方面又帮巴饶民族服饰联系到了缝纫机、电脑版绣花机等专业设备,对接培训机修、工艺等工种。上海的东华大学也派人来巴饶民族服饰考察过多次,帮助他们开发和设计佤族服饰,将佤族的元素融入更多的使用场景中。小众的佤族服饰,如今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这里每个村寨的文化都不完全相同,根据生活场景的差异,服饰也发生着变化。”说起自己热爱的佤族服饰,陈红疆如数家珍。只要有客人来店里,她都愿意给顾客们讲佤族的料子、佤族的故事。

佤族人以自然为家,崇尚浪漫,有很多美丽的传说,顾客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顾客被故事所吸引,就会想买几样有佤族元素的小商品带走。”陈红疆说。目前陈红疆的服饰公司一共有50多名织锦女工,她们都是在农闲时候工作,每个人一个月至少能有1000元的收入。

织布的佤族大姐们从来没想过,自己织的“土布”还能这么时尚,还能赚钱。在陈伶俐眼中,能帮助普通佤族大姐们过上好日子,特别有意义。(季觉苏)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

(原标题:机场修进山乡 土布卖到远方(脱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