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

呵护绿水青山 留住最美乡愁 ——石泉县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俯瞰石泉县城。

燕翔洞景区。

美丽的后柳水乡。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择一城终老,你一定想选择一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

安康市石泉县,一座隐藏在秦岭深处的静谧小城,城中汉江穿流而过。每日醒来,满眼是袅袅青烟,抬头便可看见巍峨的秦岭,远眺即是碧绿的汉江水,老城古朴却不失热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在石泉县,绿水青山就是最大的资源禀赋,也是县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现实依据。经过多年的发展,石泉县旅游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近3年全县旅游产业总投入超20亿元,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增20%以上。

近年来,石泉县委、县政府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创建特色,坚持全域规划、科学布局、全景打造,把石泉作为一个大景区,着力构建“一心、三区、多点”的全景石泉空间布局。

“我们切实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石泉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不动摇,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以全域旅游为龙头,一业带多业,多业相融合,持续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努力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安康市委常委、石泉县委书记李启全说。

完善公共设施 提升旅游品质

石泉县地处秦巴内陆腹地,安康市西部,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2万人,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早在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石泉建县,因“城南石隙多泉、径流不息”而得名。这里曾是先秦文化重要发祥地,纵横学派鼻祖鬼谷子曾在云雾山修炼授徒,又称“鬼谷子故里”;也是西部第一蚕桑产业大县,著名文物“鎏金铜蚕”出土于石泉县池河镇,故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如今还是秦巴汉水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素有“秦巴水乡·石泉十美”之称。

从西安出发,沿着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个多小时,再沿包南线(210国道)行驶1个多小时即可到石泉。沿途坐落着许多移民搬迁新村庄,房屋整齐、院落整洁,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线。石泉县县长周耀宜介绍,他们按照“一切为了游客、为了游客一切”的理念,通过逐步完善公共设施、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着力补齐短板,提升供给质量,不断增强旅游竞争的“软实力”,为石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石泉已构建全域交通网络,建成高速公路连接线及多条旅游环线,推动城市公交向重点景区延伸,增开环城观光巴士和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打造境内旅游“半小时交通圈”,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为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石泉县建设了县城游客集散中心和两河、后柳、池河等旅游服务中心,完善信息咨询、惠民便民服务网点及景区接待中心;健全景区医疗服务体系,增加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标识,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标识体系;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做到数量充足、功能完备、干净卫生、实用免费;推进停车场建设,建设立体化管理体系,到2020年县城区停车位达到5000个。

为大力方便游客,石泉县提升智慧旅游平台,建成旅游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和旅游网站、客户端等信息平台,实现“旅游资讯一览无余、旅游交易一键敲定、旅游管理一屏监控”,推进涉旅场所免费WiFi、视频监控、智能导游、电子讲解、电子票务、网上支付、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如今,游客只要在微信公众号关注“石泉旅游”,就可以实时查询并掌握景区人员情况,及时做好行程调整。游客李锋说:“这个智慧旅游平台对我们来说太方便了,不但可以了解这里吃住行信息,还可以查看人流量,为我们参观节省了不少时间。”

传统资源展新颜 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

北依秦岭南接巴山,还有汉江穿城而过,大自然赋予石泉县得天独厚的优势,县域内山水洞峡滩城无所不有,让石泉县拥有天然的绿水青山。

石泉老街位于石泉县城最南端,站在老街西门外,身后便是川流不息的汉江和汉江上古老的红石包码头。8月15日,记者走进石泉老街,看到青石铺就的道路两旁,满是飞檐翘角的马头墙和青砖黛瓦的四合院,置身其中,古意盎然,让人感受到老街悠远的历史和质朴淳厚的氛围。老街长约1000米,宽只有4—5米,曾是石泉历史上最繁华的一条街道。随着城镇化建设,石泉老街的商业地位逐渐衰落。2008年以来,石泉县政府对老街进行改造。如今经过改造的老街上商铺鳞次栉比,既有令人流连的“石泉味道”,也有山货超市中带得走的秦岭山货,每天清晨还有周围的农民带着自家最新鲜的蔬菜前来叫卖。

石泉因水运而繁华。历史上,随着水运码头的兴盛,商贸的发展,秦岭一带的人们聚居于此。几百年来,秦岭山货从这里登船,顺流而下直达武汉。长江中下游的日用百货通过船运抵达石泉,时间久了,石泉也就成了秦岭深处繁华的商贸重地。在距离石泉县城18公里的后柳镇,盘踞着一条赋有“乡愁”的老街。老街上,依旧是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沿着老街一直走,尽头就是背倚高耸秦岭的满眼碧绿的汉江水。后柳镇依托山、水、景,将这里打造为后柳水乡,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为了留住游客,后柳镇吸纳专业旅游公司进行运营,提供水上娱乐项目,同时正在打造特色的精品民宿。在参观后柳水乡后,游客张小艳说:“来到后柳水乡,就好像回到小时候的故乡,感到特别亲切。景区在自然风景上加入娱乐项目,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体验。等这里的民宿建好,我还要带着家人再来游玩。”

近年来,石泉按照“多规合一”理念编制完成了《石泉县全域旅游规划》,构建“一心、三区、多点”的全景石泉空间大格局。一心即县城中心景区,打造城市休闲体系和游客集散中心。三区即秦岭生态文化体验区、汉水文化休闲度假区以及“鎏金铜蚕”丝路文化体验区。多点即围绕“一心、三区”,利用山水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资源,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景区景点及乡村旅游示范村镇,形成多点开花、全域景观、全域养生休闲格局。

目前,石泉县正培育和引进旅游骨干企业,依托山水资源,按照精致化、高品质、标志性的要求,着力打造云雾山鬼谷岭、汉江石泉古城、燕翔洞、后柳水乡、中坝大峡谷等精品景区。

推进景城合一 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

近年来,石泉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围绕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镇镇都能游的美丽城镇体系,推进景城合一,完善城镇宜游功能,以“山水园林”为风格定位的旅游县城基本形成。同时大力推进省级特色名镇建设,以“鎏金铜蚕”丝路文化为主的池河镇被列为省级重点示范镇,县城古街被列为省级文化旅游示范街区,共建成4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7个省级旅游示范村。

在中坝作坊小镇布艺工坊店里,23岁的游客胡小玲正跟着店主朱树珍体验扎染。朱树珍取出一块白布,教游客扎出自己喜欢的形状,随后去浆,放进染缸浸染,再拿出氧化、清洗。胡小玲说:“通过这短短10多分钟的体验,我了解了咱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的手艺,同时也体会到自己亲自动手的乐趣,这个小镇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体验项目,非常有意义。”朱树珍告诉记者,自己就是中坝村人,是中坝作坊小镇的员工,今年2月,小镇鼓励员工承包作坊,她和朋友合伙承包了扎染工坊。“这里客流量还不错,每逢周末,还有不少学生前来体验、研学。以前我每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现在承包工坊后,一个月有6000多元收入。”中坝作坊小镇在景区打造72个手工作坊,包括石磨豆腐、榨油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项目。

为做足“旅游+”文章,石泉县还推进“六旅融合”,围绕“旅游工业+科技”初步建成了古堰工业园景区;围绕“旅游+水利+研学”建成了雁山瀑布省级水利风景区和国家级杨柳水保科技示范园;围绕“旅游+康养+研学”建设了饶峰驿站、中坝作坊小镇、两河本草谷景区;围绕“旅游+农业+林业+渔业”建成了中池水色田园景区;围绕“旅游+文化”常态化举行“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大型原创实景歌舞剧演出,固化春季民间文化艺术节、夏季蚕桑文化节、秋季全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冬季庖汤会四大品牌旅游文化活动,做亮“鎏金铜蚕・丝路之源”“鬼谷子故里・智慧之乡”两大文化名片和“秦巴水乡・石泉十美”形象名片,提升全县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全域旅游

带领贫困户走向脱贫

刘方军是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的贫困户,一家4口人全靠他一人外出打工维持生计,妻子和女儿身体不好,每年住院看病费用近4万元,使一家人的日子更拮据。

2015年以来,从饶峰镇胜利村走出去的致富能人杨卫东回到家乡,他依托自己的企业,深入挖掘子午栈道文化价值,围绕历史文化打造了饶峰驿站景区,使胜利村成为休闲度假旅游村。在旅游发展的带动下,如今胜利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超过1.7万元,实现了整村脱贫。刘方军返乡也成为饶峰驿站一名工作人员,如今每天有150元收入,再加上自己种的5亩黄花菜和土地流转费用,刘方军一年收入5万余元。移民搬迁安置后,刘方军一家人从破烂的土坯房搬进了2层小楼。“现在的生活好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刘方军说。

“我们的豆腐坊、榨油坊、手工糖坊……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来体验,特别是吸引了不少学生来研学!”今年暑假,中坝作坊小镇创办人陈国盛和他的团队每天都在忙碌着。“这些传统的记忆,让游客找回了记忆中的乡愁,村民还能赚钱致富,我的努力也算是值了!”陈国盛说。通过打造以传承、体验和展示陕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七十二行手工技艺为主题的中坝作坊小镇景区,现已孵化25名小老板,直接带动周边8个村600余户发展订单农业,70余户村民在小镇开店创业,带动本村及周边村600余人实现就业。

石泉县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力引擎,坚持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促进创业就业的主渠道,通过创新推行“景区带片、景点带村、企业带户、服务带人”的“四带”模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激励政策,实现以旅游业带动产业、促进创业、扩大就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饶峰驿站、中坝作坊小镇等旅游景区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参与经营服务等方式,让更多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截至2018年年底,‘四带’模式已经带动951户2555人脱贫摘帽,占脱贫总人数的25.9%,带动参与旅游业创业就业近2万人。”石泉县政协主席程达斌欣慰地说。(记者 王婕妤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

(原标题:呵护绿水青山 留住最美乡愁 ——石泉县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