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创新港,是中国西部科技的“江海口岸”

——访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

今年9月,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即将迎来她的第一批新主人。进驻创新港,这是西安交通大学在第三个甲子新征程中的再次西进,是对“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的坚定践行,更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交大动能。

2014年6月16日,西安交通大学领导赴西咸新区实地考察“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选址王毓安/摄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专访该校党委书记张迈曾、校长王树国,感受创新港跳动的创新脉搏,直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实践。

进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对西安交大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迈曾:21世纪的中国正在走向辉煌,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应该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领社会发展,这是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在迈向第三个甲子的征程中进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对于西安交大来说,意义非凡。

进驻创新港是对交大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担当。为民族而生,为时代而生,办大学就是要体现国家意志。创新港是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进驻创新港,是西安交大主动搏击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创新之举,也是学校积极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手笔。

进驻创新港是交大人的“再次西迁”。当年,交通大学师生手持“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乘车证,从上海迁往西安,教授带头西迁,学子踊跃随行,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为祖国西部奉献了一颗夺目的高教明珠。如今,交大人再次向西向远方,吹响第三个甲子征程的创业号角,就是要在大西北铸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引擎,打造一个最具典范的智慧学镇。

进驻创新港是对未来大学形态的探索和实践。作为承担“双一流”大学建设重任的大学,我们必须在内涵、底色和精气神上下功夫,必须将大学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大格局中,走出象牙塔,与社会高度融合,才能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创新港不是要办一个新校区,而是要探索21世纪大学怎么办?我们要通过大学形态的重构,让大学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提供供给侧服务,进而引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创新港将如何引领“双一流”建设?

王树国:首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系统的思维。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高等教育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去弥补自身的短板。

其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世界的思维。中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不仅要用历史的思维看过去、现状和未来,更要用世界的思维看中国发展的问题,用世界的视野把中国“双一流”纳入到世界整体范畴当中去考虑,既要考虑中国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势。

最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要有创新的思维。中国大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和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创新源于兴趣,源于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乃至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使命感。与此同时,大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确立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要尽力构建一个大学与社会互通互融的通道,让培养的学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成为社会发展的脊梁。

创新港顺应时代的步伐,将彻底解决大学与社会脱节的问题,重构大学的办学体系,让大学与社会无缝对接,建立一个“校区、社区、园区”三位一体的全新模式。它既是大学,又是社区,既是高端人才的蓄水池,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器;既着眼于世界科技前沿,又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发展理念的、并与社会交流互动的21世纪大学新形态。

创新港将为陕西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张迈曾:在建设创新港的进程中,西安交大与陕西省紧密合作,为科技强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不懈努力。陕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创新港建设,一次性批复29个陕西省科研基地落户创新港。创新港积极谋划,在南侧西咸新区、北侧咸阳高新区建设产业承载区,进一步扩大创新港的辐射作用,建设辐射西部的“创新码头”,实现人才、信息、资本等市场要素的穿梭流动。

创新港立足于陕西,但又不仅仅局限于陕西,而是要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来引领整个中国西部乃至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西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港毅然担负起科技创新引擎的重任。

打造人才高地——西安交大将现有的以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专家队伍及其团队布局在创新港,坚持自主培养与积极吸引创新型人才相结合,建成后将新增两万余名博士、硕士,汇聚不少于5万名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打造人才培养与集聚的国际高地,成为中国西部的“智高点”。

汇聚科技动力——这里将坚定落实“三个面向”,建设26个研究院,汇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28个,合作共建智库13个,省部级重点基地1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8个,探索科学前沿,重点解决影响国计民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等。

构筑创新源头——西安交大将已取得的国家级科技创新成果以及发明专利、可转化科研成果全部投入科技创新港。创新港还将重点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成果转移中心,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和规模产业核心技术的源头供给。

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创新港如何体现“港”的开放包容?

王树国:港是开放的,它具有“吞吐”的能力。“吞”即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引进国际高端技术,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吐”则是发挥创新港自主创新能力,将优质的创新成果与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推向社会。

创新港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但更重要的是它核心内涵的开放:向所有高层次人才开放,向所有创新型企业开放。依托多学科人才、科研优势与陕西省产业优势,我们选定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大数据、生态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作为主攻方向,要利用创新港平台抢占现代科技制高点,增强国家博弈主动权。以科技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通过统筹科技资源,组建政府、高校、企业创新联盟。构建“产学研投金”体系,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市场化,打造一个创新驱动的平台。

通过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产生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创新港与一流大学、世界500强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的实质性合作,通过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等方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带动开放合作,像美国硅谷一样激发原始创新不断开花结果。创新港把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大学研究的出发点,站在世界最前沿,和行业一起摸爬滚打往前冲。

进驻创新港后,交大将如何发力?

张迈曾:西安交大是陕西的交大,中国的交大,也是世界的交大。探索一流大学新形态、塑造立德树人新架构、构筑科教融合新高地、打造一流学科新格局、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西安交大以“五新”理念打造创新港,建设“双一流”。

勤奋是底色、改革是路径、拼搏是状态。建设创新港是全体交大人的事业,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事业,是中国发展的事业。我们人人走在历史深处的进程中,都把精神的品格和拼搏的状态定在昂扬奋进的标点上。交大人要牢固树立“两座丰碑”理念,打造具有经验示范性的“项目丰碑”和展示精神追求的“廉政丰碑”,用西迁精神的滋养,用艰苦创业的斗志,用对自己和对学校负责的态度,用保护已有成果的决心,用对问题一步步深化解决的思路,用头拱地也要落实的韧劲,一个一个地争取新的成功,用最大的干劲建设好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交大一定能把创新港建成承载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促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探索一流大学新形态,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平台!

(当代陕西—陕西网梁生树 梁芝芳 李彬)

来源:陕西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创新港,是中国西部科技的“江海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