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用“国家使命” 导引航向

——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西部经济发展”是第一次西迁时,国家赋予西安交大多项“国家使命”之一。

再次西迁时,西安交大主动将“国家使命”由西部大发展拓展到“一带一路”倡议、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韦学勇(左)在与新南威尔士大学、伯明翰大学合作的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生物物流控芯片研究李一博 /摄

对于“扎根”的土地,西安交大从来不吝回馈。

西迁63年来,西安交大为国育才27万多人,其中40%以上留在西部工作,仅在陕人员就达5万人之多;培养出的34位院士中,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

“西安交大应当在创新港建设中,与西部大环境保持并不断优化良性互动关系,使创新港成为提高西部科技创新水平的引擎,成为增强西部‘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发动机。”这是西安交大人“叶对根的情谊”。

破解技术上“卡脖子”问题,

为地方经济发展“提气”

随着综合国力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对特高压电需求最大的国家。但高压电传输过程的必备装置——特高压套管,却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技术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

国情与环境的不同,让这些洋货在中国国土上有些“水土不服”,爆炸的现象时有发生。特高压套管已成为制约我国特高压主设备国产化亟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

“中国的问题只能靠中国自己来解决。”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彭宗仁教授与中国西电集团合作承担特高压套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开始了自主开发、联合攻关之路。

“特高压套管的电气绝缘结构典型,各种介质特性复杂,涉及材料配合、界面处理、树脂浸渍、均压屏蔽、电场热场均匀化、局部放电抑制和结构优化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难度很大,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联合攻关小组负责人彭宗仁教授说。

经过多年联合攻关,国家能源局鉴定专家组认为:六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整体性能优良,综合技术性能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和一项国际空白,可用于国内外超、特高压电网建设。

2012年投入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国家电网直流建设部刘泽洪主任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也是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秀案例。”

人才破墙,意味着科研团队不再是局限于实验室的理论家,更要成为推动一线生产的工程师。过去的科研工作中,大多都是“211模式”:2名学生参与,1名教师带队,完成1个科研项目。

在这种模式下,科研成果往往止步于实验室。跨越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死亡谷”,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专家们就必须得与需求一线紧密结合,迈出成果转化的第一步。

在业内,秦川机床的名头不小,是我国精密机床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负责参与或制定国家、行业技术标准57项,在其开发的产品中有50多项曾获国家、部和省级科技进步奖。

秦川机床曾经生产的一批新型号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向西安交大紧急求救,经过3个月的研究攻关,机械学院高秀峰副教授团队成功排除故障,解除了秦川机床的危机。

过去,科研、生产两张皮。做研发的不管如何落地,从事生产的又往往无法灵活运用研发成果。即便有技术支持,但通常在给出报告后就不再深度参与。而难走的路,都在后半程,这样的模式,直接造成了科研转化生产力的后继乏力。

如今,创新港自我重塑,不仅打破了有形的围墙,也破除了无形的产学研壁垒。瞄准国家战略、紧盯陕西需求,用科技产出大成果,实打实地为陕西发展助力,奠定创新港在国家创新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来源:陕西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用“国家使命” 导引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