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治蜀兴川70年:从“百业待振”到“高质量发展”

GDP迈上四万亿元台阶、“蜀道难”变“蜀道通”、内陆盆地走向开放前沿、旅游业成万亿集群产业……治蜀兴川70年来,四川实现了从“百业待振”到“高质量发展”的蜕变。

从“一五”“二五”“三线建设”初步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到迎来西部大开发新机遇,再到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24.6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40678.1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中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

“(2018年四川GDP)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182.4倍,超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西部大开发前50年经济总量的总和。”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熊建中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70年来四川经济结构持续改善,实现了农业为主到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经济发展的转变,民营经济从无到有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坚力量。

四川北连秦岭、南接云贵高原、东邻大巴山区、西衔青藏高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感叹蜀道之难。交通短板是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治蜀兴川,交通先行。70年来,四川交通建设从实现通达到追求速达,从修建普通公路铁路到全面建设高速公路铁路,从陆路交通到陆空水运齐头并进,“蜀道难”变“蜀道通”。

2018年末,四川公路里程已达3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38公里,实现了21个市州均通达高速公路。目前,四川进出川铁路达到10条,累计开行国际班列突破4600列,初步构建起“四向拓展”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同时,一批重点铁路项目加快推进,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等重要经济区的铁路大通道加快形成。

2019年8月,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T2航站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标志着整个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主体结构全面完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中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最大民用运输枢纽机场项目。该机场建成后,成都将成为中国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因为不沿海、不沿边,四川的对外贸易直至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萌芽起步。随着31条进出川大通道的陆续形成,以及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18条国际(地区)航线的开通,四川正从内陆盆地走向开放前沿。2019年1月至7月四川外贸进出口数据显示,四川进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3项外贸总量指标首次全面跃居中西部第一。

“一带一路”建设,更让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四川一跃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2019年1月至7月,四川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出口983.1亿元,同比增长13.5%。“目前泸州老窖已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销网络,和产品一起‘走出去’的还有川酒、川菜、川茶文化。”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川商总会常务副会长刘淼介绍。

如今,四川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形成。四川自贸区挂牌两年来,累计新增企业超过6万家、注册资本超过8000亿元,外商投资企业692家。此外,四川还积极参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对接拓展南亚和东南亚两大市场,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与多式联运,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经济的蓬勃发展,让民众生活持续得到改善。数据显示,1978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38元,2018年达到33216元,增长97.3倍。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在四川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以旅游业为例,“天府之国”四川拥有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等旅游“金字招牌”。70年来,四川实现了从文旅资源大省到文旅经济大省的转变。2018年,四川接待国内游客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012.7亿元,成为万亿集群产业。

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70年来四川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科技重点领域改革,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跑全国,重型燃机、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涌现了“华龙一号”、歼20飞机、“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重大成果,纳米膜层制备、复合材料工艺集成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等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历程,四川在全省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巨大挑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壮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表示,未来四川将直面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贺劭清 严易梦)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治蜀兴川70年:从“百业待振”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