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

渭南:在乡村振兴中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农业大市,渭南通过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引领人才带动致富、孕育乡土文明新风、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让305万渭南农民在关中沃野上收获喜悦。

栉风沐雨70载,砥砺奋进树丰碑。8月20日,记者从我省“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发布会上获悉: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渭南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在渭水河畔、华山脚下,描绘出一幅幅从落后走向繁荣、从贫穷走向富足的美丽画卷。2018年,渭南市生产总值达到1767.7亿元,是1949年的1186倍,人均GDP是1949年的434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8:42:41.2。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指引下,渭南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526.6亿元,是1949年的525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5元,是1978年的97倍;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4.1%下降到现在的1.8%。昔日一穷二白、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农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基本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的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让305万渭南农民在关中沃野上收获喜悦,在乡村振兴中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加快提质增效,推动产业振兴。作为我省的农业大市,渭南市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70万亩,产量实现“十四连丰”,每年总产量稳定在220万吨左右,占到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水果种植面积达到390万亩,总产量达到460万吨,产值达到160亿元;有机认证果园达到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果园达到105万亩;全市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4万亩,占到全省总面积的41%;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9家;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入驻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000多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000多家。

构筑广阔舞台,推动人才振兴。渭南市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317名村党支部书记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培养致富带头人4316名。1153名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村“两委”致富带头人占比超过50%。建立省级实训基地22个,培育认定职业农民7314人,其中高级职业农民180人,累计培训农村技能人才3万多名。该市还不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近3年累计招聘基层人才3400多名。今年以来,依托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渭南市共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8万人,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2.7万个。

孕育乡土新风,推动文化振兴。渭南市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基层巡回宣传宣讲2100多场次;扎实开展“身边好人”“十大孝子”等道德模范评选活动,2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向标杆看齐、从自身做起”在渭南蔚然成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推动移风易俗,实现红白理事会全覆盖。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生态振兴。渭南市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197个;20个村入选全国首批“绿色村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市93.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41%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7.9%,清洁村总数占比达到79%;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17个,带动农民就业1.42万人。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组织振兴。渭南市通过开展“争百强、创示范,村村达标”活动,建成达标村1711个,覆盖面达到82%,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现动态“清零”;推广“支部+”模式,建立“联村大党委”24个、产业链党支部267个,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3万人;加强基层干部监督管理,2018年查处群众身边腐败问题1305起;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80%的村实现网格化管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彰显。(记者 姚志伟)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

(原标题:渭南:在乡村振兴中迈向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