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洛川移民搬迁村走上“回迁”路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生动讲述陕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精彩故事,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推出“春风又拂面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在洛川县南部一条深沟里,坐落着洛河峡谷村庄黄连河村,曾经是广种薄收的穷村,搭上“乡村振兴”这列快车后,走出了一条以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的新路子。

1

航拍黄连河村 齐帅旗/摄

以食用菌为主产业拔穷根

“黄连河村位于大沟内,是个移民搬迁村,要改变贫穷的面貌,首先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在全村口粮地和机动地上想办法。”黄连河村第一书记王曙辉说,按照这个思路,村里成立了黄连河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三权分置”,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资金入股、房产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实行保底分红、共享收益。

“村上实行土地入股‘541’模式,1亩土地农户每年获得的承包费500元,分红4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得分红100元。另有资金入股‘721’模式,全镇132户贫困户与企业建立了紧密型脱贫联盟,入股资金150万元,贫困户占股70%,企业占股20%,村集体占股10%。”王曙辉介绍,村里闲置的8孔窑洞使用权流转村集体,兴办旅游接待餐饮业,每年平均收入1.2万元,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计29.4万元。

过去的黄连河村虽然贫穷,却拥有绿水青山的天然资源,这在尘土飞扬的陕北地区并不多见。

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路,黄连河村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利用起来,引进公司做大食用菌主产业,在村里建起生产厂,修建了90座大棚,种植香菇、蘑菇、木耳、灵芝等;建有17座果蔬大棚,种植草莓、樱桃、葡萄、油桃、圣女果等;同时养殖鸡、黑山羊、鱼等等;另有2家公司来村上发展大田樱桃采摘及生态果蔬。

从前破落地如今宜居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2

黄连河村第一书记王曙辉讲述村里的发展举措与变化 贺冬鹏/摄

“我们把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受得到的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大胆尝试,按照既要有新功能,又要有原风貌的要求。”王曙辉说,村里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建成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和水景观、旅游厕所等,对村民的院落门墙、门楼等改造,配套垃圾桶70多个。

在村里住了一辈子的牛中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他说:“从前村里路不通畅,出入很不方便,除了务农也没啥收入。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家里旱厕改造成卫生厕所,门头也变了,可以说出门脚不沾泥,人的精神面貌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随着村容村貌变化的还有乡村文化,村里开展文娱演出及“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开展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活动,为村庄上了一层“底色”。

“村里的烂地多,平整地少,过去种粮食只够一家7口人吃饱,略有结余。现在我把10亩地流转出去,签了15年的合同,每年能增收9千元。加上我在村里企业打工挣钱,既当‘股民’又是工人,现在的收入好多了。我娃上完大专在西安工作,以后村里发展好了也准备回村,开个农家乐。”牛中源说。

3

黄连河村原本破旧的民居经过改造焕然一新。贺冬鹏/摄

外出青年人返乡做生意

和大部分乡村青年外出打工不一样,随着黄连河村整体面貌发生改变,村里出现了外出人员回迁的现象,在村头开商店的青年张瑞浡就是其中之一。

30岁的张瑞浡从2006年起就在西安工作,做过影楼摄影师,卖过推拉门,2017年结婚以后,就留在了村里。如今,他将“移动小卖部”开在了村头河道边,烟、饮料、小吃……趁着大柳树的阴凉一字摆开,背后是清澈的河水。

4

村里景观 贺冬鹏/摄

“现在我也不会回城里去了,开商店一天进账大约有一千元,除去成本,比打工强的多了。家里有一部分地流转出去可以增收,我还养了200只兔子,搞养殖业。”张瑞浡一边谈话一边招呼着顾客。

留在村里做生意,收入的高低取决于村庄的人气。“黄连河村有了发展旅游的基础,今年从‘观光采摘,发展民宿,红色旅游’三个方面打造3A景区,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采摘蘑菇、品尝草莓、吃农家饭,欣赏田园美景。每天平均大约有1千多人的散客,随着王世泰故居维修建成,来参观的人会更多。”王曙辉的介绍,为村里做生意的人吃了定心丸。(刘彬 实习生袁琳娜)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