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

脱贫一线的故事|米脂县:聚焦特色谋发展新老产业齐发力

聚焦特色谋发展新老产业齐发力

——来自米脂县脱贫一线的故事

米脂鸟瞰图。通讯员 史飞摄

盛夏的米脂县,一片忙碌景象。无论是田间地头的农民,还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人人干劲十足。脱贫“摘帽”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鼓舞着他们不断巩固和壮大脱贫成果。如今,这座“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的千年古县正在迎来它最好的发展时期。

近年来,米脂县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治本之策,厚植产业发展基础,主抓“山地苹果、米脂小米、电子商务、光伏发电”四大扶贫产业,推动全县产业扶贫取得新成效、新突破,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

山地苹果:老产业绽放新活力

7月25日8时,雨后的果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由于一夜的大雨,今天这片果园里的人明显来得晚了些,也少了些,但艾成林依然是最准时的那一个人。他动作熟练地搭起梯子,爬上果树,开始修修剪剪。

几年前,在外打工的艾成林根本不敢想能在家门口挣钱,而且还脱了贫。这片位于米脂县银州街道高硷村的400余亩果园就是艾成林如今工作的地方。他工作一天就可以赚100元,1年下来收入超过2万元。“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也不一定能赚到这么多钱,如今在村上的果园打工,还能照顾到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艾成林高兴地说。

这片果园属于米脂县高硷村桂玲苹果种植合作社。2012年,姬桂玲放弃了外乡的生意,回到家乡高硷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了这片果园。“我自己挣了些钱,但是看到村里的乡亲们生活还都不富裕,因此我就想帮一帮他们。”姬桂玲说,“从2012年至今,全村有26户贫困户因这片果园受益,贫困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2018年,在米脂县的果园里长期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达308人,直接劳务收入达426万元。同时,为引导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米脂县在普惠政策的基础上,对发展山地苹果的贫困户,每亩再补助500元,实现建园“零投入”。目前,全县共建成山地苹果园1.28万亩,涉及2986户8879名贫困群众。

截至目前,米脂县已发展山地苹果面积21万亩,涉及行政村178个,共建成果园638个,挂果面积达7万亩,其中千亩以上果园8个,国家级标准园2个。2018年,米脂县山地苹果产量达8.5万吨,产值4.2亿元。

电子商务:引领产业扶贫新业态

在米脂县印斗镇的街道上,一家挂着“农村淘宝”的不起眼的门面内,刘成财正熟练地操作着电脑。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刘成财是镇上的名人,虽然身体残疾,但提起他,镇上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

“前几年,没人懂网购,我们镇上的人要买什么东西,都找刘成财,他也很乐意帮大家。这几年,网络发达了,大家都学会了网购,刘成财又开始教我们怎么开网店卖东西,帮我们发快递,真是个好后生。”镇上的人们纷纷点赞。

然而,这些都不是刘成财的主业,今年刚满30岁的他已经在天猫商城拥有了3家属于自己的网店。“这是我的个人喜好,2010年我就研究过电商,后来,县上有了电商的培训和政策性支持,我就开始正式做起电商。”刘成财说。如今,通过电商,刘成财的日子越过越好。

近年来,米脂县将电子商务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走进位于城郊的米脂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米脂农特产品整齐地摆放在展柜中。这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还为返乡农民、大学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对入驻的创业实体提供“五免政策”,帮助他们通过发展电商实现增收致富。

2018年1月,米脂县又通过举办“百企帮百村,助力脱贫攻坚”米脂有礼农特产年货会活动,借助旅游产业创新电商扶贫方式。年货会将米脂小米、山地苹果等多种特色农产品组成极具陕北地方特色的大礼包,动员社会力量购买,形成全社会关心脱贫、助力脱贫的良好氛围。短短3天时间,大礼包交易量近2.2万份,总销售额达605万元,所获收益60万元,全部用于扶贫“爱心超市”建设。

通过把电商扶贫与旅游扶贫、消费扶贫和农副土特产异地销售相结合,米脂县构建了政府、社会多方推进“旅游+电商+消费扶贫”的“米脂有礼”模式,为全县的脱贫攻坚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刘康:幸福生活靠双手创造

刘康正在喂猪。

如今的刘康一闲下来,就喜欢跑到自家的猪圈旁,给猪喂喂草、倒倒水。这样的状态与村民曾经熟悉的那个刘康大相径庭。“那娃生下来就患了残疾,过去总坐在自己屋子门口,啥也不干,一脸忧愁。”村民们回忆道。

7月24日,记者刚一走进位于米脂县龙镇沙畔村的刘康家中,他便热情地端上一大盘西瓜,“这都是我自己地里种的,快尝一下。”刘康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幸福的笑容。

今年30岁的刘康先天残疾,缺乏劳动能力,从小需要人照顾。而沙畔村紧邻201国道,这里人多地少,每人仅有3分多地。长久以来,刘康的父母因为要照顾儿子,无法外出打工,全家人就靠着仅有的1亩地维持温饱。2014年刘康一家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米脂县帮扶干部用5000元的扶贫资金为刘康购买了1头母猪并修建了养猪设施。第一年母猪便产崽10余只,刘康挣到4000多元。尝到甜头的刘康也越干越起劲,不断壮大自己的养殖事业,如今年出栏生猪近60头。

“刚开始,我没有想到能靠养猪挣钱。因为从小我就什么也干不成,只是单纯地想着政府既然给我买了一头猪,那我就要尽力养好。”刘康说,猪刚送来那会儿,他看着年迈而又体弱多病的父母每天不仅要去地里干活,还要养猪,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下定决心自己去养猪。

这一干,刘康彻底停不下来了。“这娃以前让人觉得就是不愿意干,也害怕干活。没想到,自从养了猪以后,娃特别勤劳,脑子也活了。”刘康的努力村民们也都看在眼里。与此同时,刘康又把目光瞄向了其他产业。看到村里人大多在外打工,为数不多的土地被撂荒,刘康决定自己动手,开垦荒地。

刘康说:“养猪的技术逐渐掌握后,我就想利用空闲时间再干点别的事情。在父母的协助下,我把沿河的荒地陆续开垦了,种上玉米、土豆、西瓜。这样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去年还收入了1万多元。”

靠着养猪和开垦的新地,2016年,刘康一家顺利脱贫。他的脱贫事迹在村民中口口相传,他也成为很多人效仿的榜样。2018年,刘康一家的收入达到3万多元,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扑下身子扶真贫真心实意解民困

——记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第一书记朱兆飞

朱兆飞常与村民坐在一起讨论如何发展脱贫产业。

2018年10月12日,对于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杨家沟村对全村82户贫困户退出申请进行了民主评议,一致同意这82户贫困户全部退出。至此,革命老区杨家沟村实现全面脱贫。

说起这样的成绩,杨家沟村人都要把首功记在朱兆飞身上。2017年6月,朱兆飞所在的榆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接到任务——向杨家沟村派驻第一书记及工作队。朱兆飞主动承担起第一书记的职责。

“公司大多都是西安人、年轻人,缺乏农村生活工作经历,加上生活习惯、语言等存在差异,这个活他们不一定能干好。我作为公司的党支部书记,又有过农村工作经验,肯定要冲在第一线。”朱兆飞说。

走进杨家沟村的第一天,朱兆飞就发现,这里的情况远远超过了他之前所预料的:杨家沟村山大沟深,劳动力短缺,村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无从谈起。2017年,全村125户303人处于深度贫困状态,且多为65岁以上的无劳动能力人员,脱贫形势极其严峻。

困难并没有阻挡住朱兆飞的脚步,他立即开始登门入户,与村干部、村民拉家常,全面了解村情、民情。通过调查,朱兆飞发现杨家沟村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发展起主导产业。但是,杨家沟村也有着自己的优势:这里过去搞过传统养殖业,更是当年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标志性地点。杨家沟革命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此,朱兆飞认为,实施“特色产业+红色旅游”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是杨家沟村最好的选择。

朱兆飞首先建设的是养猪场。为了省钱,养猪场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请专业的设计师,施工方案都是朱兆飞和同事们现场确定的。那段时间,无论是烈日下、暴雨中,还是漫漫长夜里,村民们都能看到朱兆飞与他的工作队的坚守。

“可能是我们干活的场景触动了村民,自那以后,与村民们在一起聊天不再是家长里短,更多的是村子怎样发展产业。”朱兆飞说,“那会儿,资金紧张,老党员巩玉智主动上门拿出1万元积蓄,要借给合作社。他还对我说‘你们为了我们村子的发展,没日没夜,豁出身子干,我们这出点钱算啥’。之后,许多村民纷纷主动借钱给合作社,也进一步坚定了我带领杨家沟村脱贫致富的信心。”

2018年7月17日,杨家沟村的土猪养殖合作社举行了首次分红大会。合作社实现利润53万余元,经过股东大会讨论决定,将其中的13万元作为再发展基金留存,其余全部用于分红。入股村民每户分红2000元,村集体所占股比获得收益20余万元二次分配给全村每名村民500元。综合算下来,村里每户人家都分到了4000元以上。之后,朱兆飞又带领村民成立了杨家沟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杨家沟“佳米驴”养殖深加工基地及绿色田园综合体,为杨家沟村的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朱兆飞常说:“扶贫要拔穷根、摘穷帽,只有夯实产业,农民才有稳定收入。扶贫要真扶贫,身子扑进去,全部心思沉进来,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支持你,信任你。”

在米脂县,还有许多像朱兆飞一样的扶贫干部坚守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默默奉献。

记者手记

善办小事方成大业

这次去米脂县采访脱贫县的故事,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杨家沟村,当问及第一书记朱兆飞如何才能稳定脱贫时,他说“要先做好小事”。

在朱兆飞30万字的扶贫日志中,记录最多的就是村民的小事:帮不识字的村民刘世宏办理救济,带青年蒋磊磊去看望正在服刑的弟弟……这些点滴小事,每时每刻,都在村子里发生着。或许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小事,但在村民眼里其实都是实事。只有认真对待、热心处理好这些实事,才能赢得村民的心,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以往的采访中,我们遇到过许多想尽办法、费尽心力、敬业爱岗的扶贫干部。他们重成绩,更注重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小事情;他们从小事做起,推动了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

扶贫干部如此努力,贫困群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无论是每天坚持专注于果园一枝一叶的艾成林,还是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养好几头猪的刘康,他们几乎倾尽心力,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正是通过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们不仅让自己逐渐摆脱了贫困,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扶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不能好高骛远,只有脚踏实地、一丝不苟,专注于去办成每一件小事,才能为脱贫致富的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县区名片

基本县情

米脂县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全县辖8个镇1个街道办206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22.3万人。201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2万元、1.02万元。

生态环境

米脂县林地总面积92.75万亩,宜林地31.69万亩,森林覆盖率18%,境内栖息着15种国家保护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二级保护动物14种。

人文历史

米脂,因“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古称“银州”。米脂置县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被誉为“文化县、英雄县、美人县”,是陕北地区唯一荣获“中国千年古县”称号的县(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杨家沟战斗生活了4个多月,领导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全面反攻。米脂的民俗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有“小戏之乡”的美誉,民歌、秧歌、唢呐、说书、剪纸等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黄土风情。

主导产业

米脂县以“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模式,大力发展米脂山地苹果,并把苹果产业、米脂小米、电商发展、光伏发电定为全县四大助贫产业。目前,全县山地苹果种植面积2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7万亩,年产量8.5万吨,产值超过4.2亿元。建成了集谷子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加工销售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38家,认证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万亩,绿色小米生产基地1.5万亩,小米年产量达3万吨。

脱贫人口

米脂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183户32771人,脱贫退出11163户30806人,目前在册贫困人口1020户1965人,完成了87个贫困村脱贫和全县整体摘帽任务,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1%。(记者 雷魏添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

(原标题:脱贫一线的故事|米脂县:聚焦特色谋发展新老产业齐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