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根植西安市井的“世界最美的书”

——记吕重华和他的《订单·方圆故事》

获得“世界最美的书”金奖的《订单·方圆故事》一书。 见习记者 蒲茜摄

平头、小胡子、大腮帮,戴一副眼镜,手持一把蒲扇,聊起天来侃侃而谈。7月24日下午,本报记者在寻访西安老书店的过程中,偶遇《订单·方圆故事》一书的作者吕重华。

“写这本书本来是想传子传孙的,没想到还得了国际大奖,让这方寸小店名传四海。”吕重华从柜台上取来一本《订单·方圆故事》,用手细细摩挲着书皮和版口,“瞧这手感多好!”

线装、纸本、书法、印章、竖排、中式漫画……当这些元素被极富创意地合成在一本书上时,让人不禁眼前一亮。书的封面和封底选用的是编织袋材质的包装纸,绿油油的,韧性好。内文用的则是学画人常见的速写纸,又轻又软。对于书的平整切口,吕重华十分自豪,用手触摸着能感觉到手工制作的痕迹。除去印刷环节,这本书在装订上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全部是手工作业。

西安自古是文化之都、书香之城。这里的水土滋养了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一大批优秀作家,这里也诞生了“世界最美的书”金奖图书——《订单·方圆故事》。“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已有近百年历史,代表了当今世界书籍艺术设计的最高荣誉。中国目前只有两本书获得该奖项的金奖殊荣,一本是《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2004年获奖),另一本就是根植西安市井文化的《订单·方圆故事》(2016年获奖)。

《订单·方圆故事》讲述了西安一家有着37年历史的民营美术书店的发展故事。创立于1982年的方圆工艺美术社就是书中所有故事的发生地。作为西安最早的图书销售个体户,方圆工艺美术社起源于西安美院教师吕安未的一个书包。从用书包兜售图书,到打游击四处摆书摊,再到终于有了自己的门面房,“方圆”之名在吕安未儿子吕重华手中发扬光大。

汗流浃背地里里外外忙活搬书、给顾客找书、接打电话联系订书……黄昏时分,顾客逐渐少了些,吕重华终于得闲,与记者在店里聊起了这本书与这家书店的故事。吕重华说:“西安的文化滋养了我,西安的读者养活了我。我和我的书店、我的书,都被深深打上了西安的印记。”

为什么书名叫《订单·方圆故事》?写这本书的想法,来源于吕重华的上万张与众不同的订单记录。

书店订单,从侧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业的发展历程。在互联网与电子邮件还未普及的年代,书店需要购进哪些书目,都要用传真给出版社发送订单,告知书名与册数,催促出版社发书。而订单,则是双方业务往来和情感联络的纽带。

吕重华发给出版社的订单却有些特别。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的他,在订单落款处一般不盖章,而是画一幅自己的漫画肖像,喜怒哀乐,神态各不相同,全凭他当时的心情。

对于发货及时的出版社,吕重华的肖像充满微笑,头顶还画个太阳;对于拖欠货款的,肖像堆满愁容,并配文“拜托请求”;而为整治书店员工懒散问题,则在《通告》中画上一幅“凶狠”的肖像:他手持一把剑,预示这个可爱的老板要“亮剑”了……几十年积累下来,竟有一万多张订单和公文底稿。这些漫画后来都成了《订单·方圆故事》中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一页一页翻过去,《订单·方圆故事》中一幅幅信手拈来的漫画、一段段幽默风趣的文字,让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温情。筒子页内还隐藏着大量精彩图文,阅读时可撑开内页“窥视”,也可备一把裁纸刀边读边裁。

书籍是时代的倒影。吕重华把自己对整个家庭与书店的情怀和辛酸都凝结进了这本书,通过一个小书店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过去30多年间西安城市的变化、西安市民生活的变化、小人物在大时代里奋斗的艰辛。

即使拥有“世界最美的书”的光环,故事的主人公仍然要为基本的生存而“战斗”。吕重华坦言,以前还能靠卖美术类的教辅、考试书来补贴,但如今许多艺考培训班都承包了学生的教材购置,若不是书店还兼营着画具、画纸等美术用品,收入难以补贴开支。“以前每天快到关门了,店里的人赶都赶不走,现在你看,有些冷清。”吕重华无奈地说。

“生活中要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但也不能忘记眼前的苟且。”尽管有诸多困难,吕重华还是希望能把“方圆”办成百年老店。他说:“陕西人有一种‘犟滴很’的性格,我也一样。在国内美术图书发行这个小圈子里,我的方圆工艺美术社有些薄名。我希望能把‘方圆’一直做下去,先做到100年再看!”记者 张江舟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根植西安市井的“世界最美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