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市场观察

夜经济正当时多元消费“菜单”已上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整座城市褪去喧嚣,北京某商场才刚刚热闹起来。商场里顾客络绎不绝,各个店面门口还排着长队,深夜市集、夜间小剧场、体育竞技、livehouse、场景零售……能够满足消费者吃、喝、玩各种需求。这家营业到晚上12点的商场,是名副其实的“深夜食堂”。

消费升级正当时,人们夜生活的日渐丰富,火热的“夜间经济”开始释放它巨大的潜能。夜经济将给消费者创造更加多元、差异的夜间消费场景,也将成为衡量城市繁荣、生活舒适度的重要标准。

如何抓住契机,进一步促进城市消费增长,提高城市配套管理水平,创新夜间经济业态,值得思考。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促进城市消费增长

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在促消费“培育夜经济”方面纷纷推出举措。2018年5月,北京市商务局发布了《支持“深夜食堂”特色餐饮发展项目申报指南》,支持建设“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和特色商圈,为市民夜间消费提供便利;2019年4月,上海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

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夜经济发展已初具规模。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商场都在关门时间上做出调整,来迎合夜间的消费需求。北京某购物中心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满足白领人群和周围居民的夜间消费需求,今年打造了充满趣味性及生活气息的深夜市集,目前规划的营业时间是到晚上12点。“我在外企工作,下班比较晚,有时特别想在晚上放松一下,之前一直找不到去处,现在好了可以在一个商场里购物、吃饭,有时还会去K歌看电影”,刚下班的王女士说。如今,购物中心的主要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买买买本身,而是逐渐演变为同时满足人们购物、饮食、社交、休闲、娱乐、学习等需求的空间,购物中心正逐渐突破货品供给者的角色,向更加多元的角色转变。

用好“互联网+”为夜经济带来更多附加值

据大数据显示,80后、90后已成为夜经济最主要的消费群体,这些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更加注重消费品质和优质体验,他们大多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对夜间购物、夜间娱乐等消费模式有着更强烈需求,对新兴的高科技休闲方式更感兴趣。

对于年轻人来说,晚上九点,夜生活可能刚刚开始。此时,多元的、有品质的消费场所不可或缺,购物中心改变传统固有局面,打造VR体验馆、网红打卡聚集地、快闪街区等新业态商业模式。随着新兴客群的增长和社交媒体的兴起,AR、VR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逐渐受到关注,“互联网+”在不断迎合新的消费趋势,购物中心的新形态为消费者的“日常”提供了更多选择,为夜经济带来更多附加值。

借鉴“国际经验”促夜经济规范化发展

相比白天,夜晚出行时,安全、便捷更为重要。不论是消费者,还是服务人员,都仰赖便利的公共交通。除此之外,治安状况和停车便利程度等,也都是提升夜经济品质的必需品。业内专家认为,夜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社会、政府共同努力。首先,夜经济不应只是吃吃喝喝,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诸多领域都应进入夜间消费的“菜单”。要通过完善规划,使夜经济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格局。其次,要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如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增加深夜公交车,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强监管。

事实上,许多国际大都市早已提出“24小时都市”的概念,均值得我们去借鉴。2016年,伦敦开通24小时地铁服务,被认为是进一步提升伦敦夜间经济的重要手段;2018年,纽约首设夜生活办公室,负责人被称为“夜间大使”,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夜间经济的发展。据统计,过去几年间,全世界有超过30个城市设立夜间职位,比如巴黎、马德里、东京等。

为更好地发展城市夜间经济,近期,上海建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加强对夜间经济发展的管理和协调,这意味着夜经济正进一步拓展到治理层面。“目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多以餐饮、购物等消费为主,夜间消费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需顺应消费者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夜经济正当时多元消费“菜单”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