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

“平利模式”在秦巴山区开出“致富花”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内容。2018年,中国有280万人从大山搬到城镇,从农民变成市民。然而,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旧房换新房。从长期来看,实现搬迁带来的真正脱贫、稳固的收入来源、民风新尚建设等问题,才是解决易地扶贫的关键。对此,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新社区工厂给出了“平利答案”。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全县137个村中有贫困村79个,贫困户1万8千余户、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22.4%。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县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通过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先后使2万8千余户8万余人告别深山,搬进集中安置社区的新居,贫困发生率降至9.84%,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连续五次排名陕西省第一。

 楼上居住楼下打工 社区工厂实现“家门口就业”

“上楼就是回家,下楼就是工厂。现在每月我自己就能有2000块钱左右的收入,在没搬迁以前这想都不敢想。”平利县老县镇太山庙村村民朱丁勇在自家楼下的工厂车间正熟练操作设备加工袜子。他介绍说,如今一家三口人,每年能有一两万元的存款。

易地搬迁只是路径,如何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创收才是实现脱贫的“重中之重”。经过一系列调研,平利县决定将脱贫攻坚当作发展机遇,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广泛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社区工厂,从而成功探索出一条“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新模式。

图为社区工厂里的工人在加工电子配件半成品 摄影:郝江震

所谓“社区工厂”就是“搬迁”加“就业”, 平利县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集中搬迁安置区中配套建设社区工厂,既很好承接了产业转移,又解决了搬迁户离开土地后无活可干的问题,让搬迁群众过上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新生活。

社区工厂让搬迁群众离土不离乡,挣钱又顾家,既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又解决了农村留守、社区治理问题,找到了一个搬迁与就业与脱贫、农民与企业与政府之间恰到好处的支点,使得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平利这里劳动力充足,当地给了很大政策扶持,我们专门从绍兴来到这里设厂。”总部位于浙江的一家服饰公司今年3月在平利老县镇筹划建起了社区工厂,专门加工销售袜子。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社区工厂招收了社区居民90多人,其中40多人为当地贫困户。工人每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产品主要销往欧洲、东南亚等地。该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计划下一步帮扶更多贫困群众,尽快让他们脱贫致富。

目前,平利县兴办社区工厂83家,累计带动贫困群众就业6000余人,人均月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真正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

 挪穷窝换新村 新民风建设凝聚脱贫向心力

太山庙村贫困户杨存香的脱贫事迹附近村民皆知。她丈夫务工致残,因残致贫,儿子上大学,生活窘迫。但她人穷志不穷,不等不靠。杨存香每天做工,缝补衣服,一毛一块地挣钱供孩子上学,为丈夫看病。日久天长,加上易地搬迁换了新房,住进了新居,逐渐脱贫。

图为平利县长安镇一角。摄影:郝江震

像杨存香这样的脱贫事迹,正是太山庙村的典型事例。他们能实现脱贫得益于当地推行的“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创新建立“民风积分爱心超市”,制定“六有二十四条”标准,实行百分制分项赋分,每季度逐户评议打分,所获积分在“民风积分爱心超市”刷卡兑换等价商品,得分60分以下且排名后三位的家庭户,落实专人帮教,督促其整改上进,有效解决了基层组织慵懒散、脱贫攻坚“等、靠、要”和社会治理老大难问题。

另外,平利县还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脱贫示范户”评选活动,表彰“脱贫励志模范”“自强标兵”,宣传脱贫典型,用身边典型的人和事鼓励贫困群众苦干真干。目前,该县培树了“自强标兵”137名,产生“苦干脱贫光荣户”1145户,乡贤榜样308名,榜样的力量推进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企挂钩贫困户 产业脱贫“换新颜”

走进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农户正忙碌着给茶园修整。

平利县地处秦岭褶皱系南侧和大巴山弧形构造的东缘。由于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成为我国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众多茶企设厂生产富硒茶。而这里也正是平利县深度贫困区。

当地在脱贫攻坚中,发动全民动员,特别是一批返乡创业的民营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他们通过深入贫困村兴产业建园区,扩规模粗脱贫,填补很多贫困村没有特色产业、没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空白。

“脱贫不脱钩”,近年来,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的田珍创办茶业企业,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联动扶贫思路,通过订单经营,以高于市场价10%收购包销代销产品,常年吸纳直接帮扶贫困户200余户600余人人,辐射带动近2000个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田珍介绍,通过实行配股分红,参与农村“三变”改革,公司先后获得财政配股126万元,使42户贫困户126人成为公司股民,连续三年向贫困户人均兑现100至700元产业分红。此外,当地还根据平利县属多个乡村的资源条件,重点打造旅游、电商、养殖、中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平利县已落实215家新型经营主体帮扶1万1千余户贫困户获得收益,共134家社会组织、557家市场主体、5000余名爱心人士带动近万名贫困人口走出困境,稳定增收。(中国西藏网 记者/郝江震)

来源:中国西藏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平利模式”在秦巴山区开出“致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