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李宗山:乡村振兴的汉阴探索与实践

编者按:6月18日上午,由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中共扶风县委、扶风县人民政府、中国网资讯中心和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的“春风又拂面 乡村振兴正当时——让世界倾听陕西声音”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乡村振兴主题对话”在宝鸡市扶风县举行。其中对话环节以“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经验交流等方式,为陕西农业农村创新发展寻找更优的方法和路径。本文整理自汉阴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宗山在对话环节所作交流发言。

汉阴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宗山作交流发言。 贺冬鹏 摄

汉阴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宗山作交流发言。 贺冬鹏 摄

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汉江、月河分流其间,造就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勤劳的汉阴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开垦了万亩凤堰古梯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农耕文明思想,自古就有油菜花乡、富硒之乡、陕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汉阴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方针,探索出一条产业为本促增收、精准施策促脱贫、基层善治促振兴的路径,先后被写入2018和2019年省委1号文件,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一张张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具体做法如下:

“产业兴旺”之“镇园产业联盟”模式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产业兴旺为重点。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汉阴来说,农业产业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市场对接不顺畅等问题突出,于是依托县内工业、农业园区,采用“镇园联盟、村社承载、贫困户参与”的方式,搭建起“镇园产业联盟”,形成了园区、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新机制。

搭建共享平台,拓宽产业空间。从信息共享平台做起,政府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将县域内工业、农业园区200余家企业产业优势及发展计划编写成产业项目对接指南,并根据市场需求信息、企业生产信息和镇村农户基地信息变化情况动态更新,帮助千家万户对接瞬息万变的大市场,生产加工、产品供给、基地建设等问题迎刃而解。

组建利益联盟,密切合作关系。在企业之间,组织县内企业横向联合、上下游产业结成联盟,既共对风险、降低成本,又延伸产业链条,推动抱团发展。全县35个园区企业结成富硒大米、魔芋、食用菌等5大类产业联盟或产业协会。在村企之间,园区企业党组织与联盟村党组织结对帮扶,村企之间开展支部联创、产业联建、劳务联用、产品联销。在村社层面,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相关产业合作社,与园区企业组成联盟,具体负责建设基地发展产业,贫困村长中短期产业实现了全覆盖。

构建联动机制,提高产业质效。在利益联结方面,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园区企业做两端、镇村组织农户做中间”,企业在农产品回收、加工、销售和市场服务保障等上游环节持续发力;全县141个村社经济合作组织、412个专业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中间环节发挥优势;农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务工、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条。村、企业、贫困户之间组成有机整体,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同时,在履约监管、政策配套及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跟进,产业辐射带动区域更广泛、作用更明显。

2018年,全县加入镇园产业联盟的100家园区企业生产总值15.18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110个村与41个园区、59个涉农企业对接产业项目314个,带动贫困户3500户1.12万人增收。

“治理有效”之321基层治理模式

近年来,汉阴县积极探索家训等传统文化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以“枫桥经验”创新发展为依托,推行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村级治理平台为依托的“三线两化一平台”基层治理模式(简称“321”),探索出一条创新社会治理淳民风、促和谐、助脱贫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以“三线联系”为纽带,有效破解了联系服务群众点多面广难题。以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三线”人员为主体,大力推行“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延伸组织触角,极大地调动了社会“精英”参与社会治理和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全县6070名党员、815名各级人大代表、2354名中心户长活跃在乡村治理的最前沿,汇聚起脱贫攻坚上下同欲的磅礴力量。

以“两化管理服务”为路径,有效清除了乡村治理的盲区死角。以村为单位,全覆盖设立一、二、三级网格,每个网格选配一名“网格长”,联系20户至30户、70人至120人,并根据各户的经济收入、利益诉求等情况,将群众分为“放心户”“关心户”“连心户”,分别实行“在线、一线、热线”服务和绿黄红“三色管理”,全面消除了社会治理盲区。

以村支部为核心,有效壮大了基层群众自治平台。着力建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组织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六位一体”治理平台,并以信息化服务为助推,着力构建脱贫攻坚和基层自治“大格局”,为实现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搭载强劲引擎。

通过深化推行“321”基层治理模式,推动了全县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全县经济保持2位数增长;2018年,汉阴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5.97%,位列全省第4位,荣膺“2018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该经验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