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延安精神照耀脱贫攻坚主战场

——革命老区延安脱贫攻坚纪实之一

5月8日上午的延安枣园革命旧址,游人络绎不绝。听说延安实现脱贫的消息后,来自北京的游客曹宏培由衷地竖起大拇指:“革命老区延安脱贫,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深情阐述了实现老区全面小康、特别是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

牢记嘱托,攻坚克难。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延安精神,化作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动力。2015年以来,延安干部群众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延安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0.66%,19.5万人告别绝对贫困,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交上了一份合格的脱贫攻坚答卷。

实事求是,以全面精准为前提,确保脱贫村村过硬、户户过硬

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也经历了老区人民的艰苦岁月。由于山大沟深,基础条件差,延安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2014年年底,延安仍有693个贫困村,7.62万户20.52万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是实事求是、精准施策。延安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力保脱贫村村过硬、户户过硬。

5月7日,延川县杨家圪台镇孙家塬村,苹果园绿林似锦,苍翠如屏。54岁的杨志平开着农用三轮车,准备去果园安装防雹网。

“婆姨29岁时就得了病。以前一到开春,我就四处借债,亲戚朋友、邻里乡亲都借遍了。治病需要输液,就为了省5元的扎针费,自己把药买回家,学着给她扎针。看了20来年的病,把家看穷了。”杨志平告诉记者,“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后,现在日子过好了!”

4年来,脱贫攻坚让杨志平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杨志平家有10亩苹果园,但因为缺乏技术,管理不当,苹果质量不好,卖不上价。包村干部分析他家的情况后,全力支持他学习果树管理技术。杨志平免费参加了延川县组织的培训,专家手把手用心教,他如饥似渴认真学,在果树栽植、育苗、修剪方面都成为一把好手。

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让杨志平摘掉了贫困帽子。有了好技术,加上用心管理,2017年,杨志平的果园喜获丰收,收入3万多元。他家顺利实现脱贫。2018年,由于精细的管理和好的市场行情,杨志平的果园收入达17万元。经过多年治疗,杨志平的妻子现在生活已能自理,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甜。

“贫困户确定要精准,我们采取民主评议的方法。脱贫摘帽要精准,我们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要求。更关键的是因户因人施策,合理制定帮扶计划,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孙家塬村第一书记冯慧说。

坚持精准施策,延安始终把确保脱贫攻坚质量挺在首位,大力实施“五个一批”脱贫工程,严格执行贫困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延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4.42万户13.74万贫困人口发展起苹果、棚栽、养殖等致富产业;693个贫困村全部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保障性政策,全市贫困家庭基本医疗有保障、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这些都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病致贫、因学致贫问题。

艰苦奋斗,用自立编织美好新生活,用奋斗彰显磅礴力量

在延安采访,一个个脱贫攻坚故事展现了延安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18岁生日前的一场大火改变了宜川县云岩镇宜世村村民付凡平的命运。她全身烧伤面积达80%,失去了双手和美丽的容颜,身体留下伤残。

“只要你不抱怨生活,生活永远不会抛弃你。即使没有双手、容颜尽毁,我也要坚强走下去,活出自己的精彩!”付凡平说。精准扶贫开展后,付凡平参加了宜川县举办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开起了淘宝店,经营宜川土特产。

“第一天晚上我把图片传到网上,第二天就卖出了5斤小米、5斤核桃。虽然钱不多,但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015年9月,付凡平创办了云果飘香土特产专卖体验店,随后又创立了宜川县蒙恩农场农产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的农产品保质保量,销售额节节攀升,当年销售额就达50万元。2017年,销售额达到350万元。付凡平获得“2017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称号。

在厄运面前,付凡平没有向命运低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念,不仅自己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还吸收更多残疾人就业。

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今天的脱贫攻坚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4年来,延安各级财政60多亿元扶贫资金的投入,困难群众“起早贪黑奔小康”的内生动力,让延安培育起以苹果种植为主的一批脱贫产业。延安在脱贫攻坚中整治、新修道路2500多公里,解决了84万多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市农村实现水泥路及沥青路、安全饮水、动力电全覆盖。

一心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2.8万名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延安市2.8万名市、县、乡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带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群众向贫困宣战。

2016年3月,延长县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晓梅作为包扶干部,来到七里村街道金盆村贫困户冯勤家。

尽管有心理准备,冯勤家的情况还是让高晓梅暗自揪心。冯勤妻子刘君芳患有白血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他的儿子文化程度低,没有就业技能,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苹果和劳务性收入。刘君芳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债务,导致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让冯勤依靠发展产业尽早脱贫,高晓梅先后为冯勤家送来了化肥、农药、果袋、菜籽等物资,帮助他发展种养业,并聘请果树专业技术人员,对冯勤进行技术培训。2016年7月,冯勤家的果园遭受风雹灾害,高晓梅及时赶到冯勤家,帮助清理果园。随后,高晓梅又帮助冯勤改造了10亩老果园。

“晓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到家里总要带东西,不是吃的喝的,就是婆姨用的药。她就像我家的亲戚,家里碰到大小问题都帮着解决。”冯勤感激地说。

在高晓梅的帮扶下,冯勤摆脱了贫困,去年家里收入5万多元。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2016年,刚到延川县乾坤湾镇刘家山村担任第一书记时,28岁的齐鹏被村民称为“娃娃书记”,认为他肯定吃不了农村的苦,待几天就会离开。

一晃三年过去了,依托乾坤湾景区和位于刘家山村的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1936民俗古村落等,齐鹏带领村民围绕旅游发展产业,农家乐、电子商务等让刘家山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大家纷纷夸齐鹏能干。

“这3年的工作,让我感到使命感更强了,责任更重了!”齐鹏说。因为刘家山村在乾坤湾景区,3年来,齐鹏没有在节假日休息过一次,吃在刘家山村、住在刘家山村,成了一名真正的村里人。

延安市认真落实“四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市级领导包县区工作制度,市县党委、政府和重点责任部门层层立下军令状,市委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开展驻村蹲点调研,全市领导干部实现对县区、贫困村、贫困户走访调研“三个全覆盖”,保证了各项脱贫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延安60多个市级部门包村扶贫,2.8万名干部联户扶贫,村村派驻第一书记,1546个村有驻村工作队,实现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贫困户户户有帮扶责任人。

如今,革命老区延安终于一举甩掉贫困帽子。但是,情系百姓的干部们依然扎根在一线继续奋战,让延安的山更绿、水更清,让延安的老百姓更幸福。(记者 王雄)

来源:陕西传媒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延安精神照耀脱贫攻坚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