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从王者到“老赖”,榆林这家航空公司为什么会失败?

数年前,“煤炭黄金十年”还未结束,一路高歌猛进的榆林显得格外高调。

2011年6月,媒体报道称:榆林有了第一家购置小型飞机的企业——榆林波罗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下称“波罗通航”),榆林第一个通用航空机场将在横山县(今榆林市横山区,下同)投入使用。

相关报道对这家企业和榆林相关产业的未来进行了美好展望,甚至称“榆林将迎来私人飞机时代,有需要的时候打个‘飞的’也将成为可能。”一时间风光无两。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有时即使乘着飞机也难以跨越。

时隔八年,这家航空公司再一次被众多媒体和自媒体关注,不过这次可不怎么风光:航空公司成“老赖”,榆林中院网上拍卖两架飞机。

1

这家股东为当地两家国企、注册资金一个亿的“榆林第一家”,从“振翅欲飞”到“陕西前三”,再到陷入纠纷、业务停摆,最终申请破产、成为“老赖”,还被指拖欠员工数百万元工资补贴。八年来,它经历了什么?它的经历折射出一个怎样的榆林?

榆林首家通用航空公司诞生

2011年诞生时,波罗通航自带光环。在三家原始股东中,横山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代表横山县政府,榆林城投集团为榆林市政府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法人刘志军根植通用航空领域多年,董事长则是时任横山县副县长王红卫。

那年6月19日,波罗通航一次买下两架飞机,一架罗宾逊R44直升机,一架塞斯纳T206H小型飞机,这都是行业内的热门机型。

2

7月份,中国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下发公告,明确了波罗通航的经营范围,包括医疗救护、航空探矿、空中游览、公务飞行、通用航空包机飞行、航空摄影等。

波罗通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榆林首家”,公司通过招聘和委培等方式从全国各地招聘了飞行员、机务等技术人员,这些人员的月薪均超万元。

他们要对横山县一处农用机场进行改造,作为自己的通用机场,将面积扩大三四倍,设计三十个小型飞机机位。按照那时的计划,不久的将来,榆林市的首架私人飞机将在这里起降。

当时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榆林市正在学习飞机驾照的人有五六位,而之前和他们接洽有意图购买飞机的个人也在十位左右。

据报道,2011年在西安举行的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上,有两位陕北客户看上一架价值6000多万元的豪客比奇商务机,当场就签订意向书、交了300万元定金,并且“希望把这架飞机就留在西安,不要再飞走了。”

因此,波罗通航的创办者们认为,榆林或将迎来私人飞机时代,私人飞机的托管、私营企业老板的飞机包机将成为波罗通航的亮点业务。

从“国内最大”到重大变化

公司要做大做强,只有两架飞机是不够的,很快一位重要人物出场。

2012年3月,波罗通航与张某签署合作协议,由张某投资购置塞斯纳208B飞机数架,并用现金支付总价款的20%作为定金,剩余资金由波罗通航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筹措,飞机的产权归张某所有,登记在波罗通航名下,并约定还款方式、利益分配等事项。

之后张某购置了4架塞斯纳208B飞机,其中一架全款购买,另外三架以按揭贷款的形式购买。

3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波罗通航的官方介绍:公司拥有塞斯纳208B型飞机四架,罗宾逊R44直升机一架、塞斯纳T206H飞机一架。

据当地媒体报道,2012年波罗通航已经形成国内最大的塞斯纳208机队,7月份与陕西煤航信息公司签订4000万元的航测协议,同时还有接近4亿元航测订单正在谈判中。

不过公司前几年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内部员工称,2013年前后甚至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为了缓解危机,波罗通航将张某以按揭贷款购买的塞斯纳208B飞机出售给一家航空租赁公司,再以承租人的身份把飞机租回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波罗通航融资4000多万元,缓解了燃眉之急,之后业务陆续开展,慢慢在业界站稳了脚跟。

到2015年,公司的4架塞斯纳208B飞机在全国的飞行小时数排在前列,而在陕西省内,波罗通航的业务量仅次于国字头的中飞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年收入在1000万元左右。

在这一年,波罗通航在股权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大幅变化:注册资金从5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原始股东中惟一的民营企业榆林天通工贸退出,剩下的横山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持股55%,榆林城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持股45%,法人代表从刘志军(天通工贸法人)变更为崔嵬。

其实王红卫、刘志军在这之前就已经淡出,比如2013年将4架飞机出售融资,决策者就是榆林城投的总经理冯继胜。

中国网丝路中国从多位内部知情员工处得到的信息是,在此之前,波罗通航实际由王和刘二人主导,此后则由冯所代表的榆林城投控制了。

官司缠身后悄然解散

王红卫、刘志军的离开,也意味着2011年被大量宣传的横山波罗通用机场项目,终于被波罗通航抛在了脑后。

不仅如此,因为股权转让纠纷,天通工贸事后把波罗通航及两家股东起诉到横山法院,该案至今还没完结。

更大的变化来了。2017年2月,前文提到的重要人物张某也一纸诉状将波罗通航告到榆林中院。这场官司成了这家公司和数十名员工命运的转折点。

因为按照双方的合作协议,张某投资购买的4架飞机在完成审定后,波罗通航保证4年内让张某最低收回现金投资成本,并约定了每年的还款比率及违约责任。而波罗通航除了返还第一架飞机第一年10%的投资成本外,再没履行其他返还义务。

该案件经过榆林中院、陕西高院两级法院终审判决以后,波罗通航需要支付张某投资成本1123.75万元以及相应违约金。

输了官司的波罗通航并没有履行法院判决的还款义务,于是波罗通航的车辆、飞机陆续被法院查封,银行账号也被冻结。但作为国有企业,他们并没有配合法院去解决问题,似乎已经决定“破罐子破摔”,让法院拍卖飞机还债去吧。

而且,从2017年12月起,波罗通航的数十名员工就再也没领到工资。

4

2018年3月15日,波罗通航下发通知称:“由于公司合同纠纷等问题,公司账户冻结,按照各股东要求,公司于2018年3月15日暂停运营,同时暂定员工工资及所有补助。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待公司股东会决议后,于4月初另行通知。”

这其实意味着,这家公司就此解散,股东们已经决定申请破产,但是他们并没有与员工解除合同,此后再也没有任何官方说法。

2018年下半年,员工们到榆林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所拖欠的工资、补助、社保等,得到了劳动仲裁委的支持。按照员工的说法,波罗通航拖欠员工工资补贴等总数超过400万元。

5

员工们拿到了法律文书,却拿不回工资。波罗通航解散,两家股东没有人再出面解决他们的诉求,他们只能向法院申请执行。

2019年1月,波罗通航因“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被横山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4月28日,波罗通航当年买下的前两架飞机,还有两个航空加油装置被榆林中院拍卖。

最新消息是,虽然备受关注,但这几个拍卖于29日上午流拍。榆林中院称,将按照相关规定适当降价后发起第二次拍卖,如果最终依然流拍,这些设备将会被以物抵债。

波罗通航这个当年被认为“航程无限、辉煌有期”的通航明星企业,如今“黯然折翅,空梦一场”。

为波罗通航的失败负责?

或许对公众而言,一家失败的航空公司,一次热闹的网上拍卖,围观过后便会逐渐淡出视野,甚至连茶余饭后都懒得多说几句。但对关心它的人来说,事情不会就这么结束,欠下的债总得有人来还。

当公众的目光被两架飞机吸引走的时候,却主动或被动地忽略了这家公司的两个国企股东和数十位拿不到工资的员工。

有几个问题不得不提及:其一,两个国企股东投资上亿元的企业,最后大部分资产成了别人的,由谁来买单?其二,员工被拖欠数百万元的工资补贴,该找谁去要?其三,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家企业的失败?是大环境的因素还是国企体制机制的原因,亦或是经营管理失策?其四,榆林城投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和横山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实际上,在榆林乃至全国各地,波罗通航绝不是孤例。这些问题不一定会有答案,但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些决策者的前车之鉴,别让这样的失败案例砸在自己手中。

文 / 雪桥

编辑 / 秦艽

中国网丝路中国原创作品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