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稿件

“钛”不简单 2019宝鸡钛博会院士专家简介

曹春晓

图片3

曹春晓,浙江上虞人,材料科学家、钛合金专家,中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航空报国金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南昌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资深常务理事,《材料工程》杂志主编等。曾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业分会会长等。

曹院士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并应用于航空工业,显著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首先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的β转变组织形态和性能,创立BRCT热处理技术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研究了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机理、疲劳裂纹扩展特征及其它基础问题,并相应地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获得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发表论著200余篇。2001年获得中国航空工业系统的最高奖——航空报国金奖,2012年获得中国钛工业杰出贡献奖。

本次报告题目:钛与航空发动机

何季麟

图片4

何季麟,冶金与材料专家,河南省开封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宁夏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获冶金工程学士学位。

何院士长期从事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实施了7项国家重点技改工程。

何院士获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2007年“RTO金属包埋切片微米、纳米表征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03)”;2012年“超小型化钽电解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0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荣获宁夏“科技明星”、“科学技术功勋奖”和“塞上英才”等奖励。199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张金麟

图片5

张金麟,船舶总体和动力专家。生于河北省滦南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某重点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直接掌握联系高级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任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

从事特种船舶总体和动力研究设计,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3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特等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获国家高技术发展建设重大贡献奖和金质奖章。

李鹤林

图片6

李鹤林,材料科学家,石油管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石油管材研究工作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主持完成了“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等四项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主持完成的《提高石油钻柱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综合研究》、《石油钻铤失效机理及钢技术研究》成果获显著经济效益。

长期从事石油用钢及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主持研制10余种新材料,使一批石油机械的质量跃居国际先进水平。他提出“石油管工程”的研究范围及对象,开展了大量系统的、有创造性的研究,20多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20项(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包括国家奖9 项。3项成果被国外一批重要石油管制造公司采用,6项成果被美国石油学会(API)采纳修改标准。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1988年被选拔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重奖;199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

张日恒

图片7

张日恒 ,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一直从事钛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及其相关技术管理工作。曾任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钛合金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武船SKZ项目总工程师,兼任武船机电模块公司总工程师。张日恒教授在船舶用钛相关技术研究成果丰硕,主持了多项船用钛合金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作为主要人员参编了多项钛及钛合金材料国家标准和军用标准,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学术报告。

本次报告题目:钛管在船舶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