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陕西:“三个经济”添动力 赶超跑出加速度(7)

流动经济 激发陕西经济发展新动力

占流动者,得人和也。

深冬的关中平原,万物萧瑟,在为春天的生机勃勃积蓄着新的能量。

陇海铁路线上, “长安号”货运列车往来于这条繁忙的铁路大动脉上。来自陕西乃至全国的商品通过“长安号”与中亚和欧洲国家进行着频繁的商贸互动。

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235列,其重载率达到99.9%,重载率、货运量和实际开行量均居全国第一。

这些行驶的列车与西安小伙元朝辉有着密切的关系。2015年元朝辉成立了从事面向中亚、俄罗斯跨境电商业务的西安丝绸之路电子商务公司,并从2017年开始成为“长安号”的用户。

目前,元朝辉的公司已通过长安号累计发送货物134.83吨,商品种类涵盖鞋帽、五金、灯具、电器等。“长安号”为元朝辉的公司提供了便捷。长安号’开行频次增多,增加了货物种类,解决了物流的时效,物流配送周期缩短了一半。

2013年11月28日开行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西安国际港务区供图

从2013年11月28日,首趟“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发车,经过6天时间,班列到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2017年11月10日,“长安号”从北欧芬兰科沃拉出发,途经四个国家,用17天时间走完9110公里全程,该线路也是北欧地区首条往返中国的国际联运铁路线路。

西安国际港务区陆港集团袁小军介绍说:“如今,出口货物从前几年的工程机械、装饰装修材料等,品类逐步扩展到汽车零配件、电子元器件以及一些高端制造产品。”

根据西安海关统计,“长安号”在2018年第一季度出口机电产品8860.3万美元,增长7.3倍,出口纺织品6325.4万美元,增长15.4倍。

流动经济,贵在人才。陕西自古以来就是各类经济要素聚集和发散之地。陕西依托自身区位、资源、科教、人才等优势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在全省加速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陕西科教实力雄厚,有108所高校、其中8所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2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67名两院院士、170多万专业技术人才、150多万在校大学生。

陕西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以户籍改革为核心大力招揽英才。2018年11月21日,北京理工大学学士、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家伟落户西安市经开区,成为2018年落户西安的第70万个人“新西安人”。

2018全年,西安市新增“新西安人”795166人。其中博士以上1253人,硕士研究生26762人,本科237543人,大专151121人,中专、技校55786人;人才引进32126人。学历落户和人才引进占总迁入人口的63.5%。

国内外企业与人才的流动汇聚,释放了陕西经济的“新活力”,为进一步打通能源供给在区域经济的合理流动提供了积极助力。下一步,陕西将以陕北高端能源化工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化同国内外能源合作,努力形成更多能源化工高端价值链。

“流动经济通过人才、物质、资金、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将实现经济效益与发展动能的倍增。通过改革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的共享、人才培养的供需沟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吴刚表示。

发展流动经济,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2017年,海航现代物流总部和京东全球物流总部落户陕西,普洛斯、顺丰等知名物流企业也纷至沓来,一条以西安为中心,布点陕西、辐射西部乃至“一带一路”的现代物流新经济走廊正在形成。

未来陕西将持续推动“三个经济”发展,做强做大门户。发挥第五航权功能,完善国际客货运网络,同步高标准规划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临空经济聚集发展。提升枢纽功能。按照“五通”要求和国家物流枢纽规划,推动“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并加强陆空港联动、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加强西安、宝鸡、延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体系。

“通过发展“三个经济”,建构陕西现代经济体系骨架,通过产业发展和科技教育使“骨架”长出“肉”和“大脑”,是实现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可靠途径。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任保平认为。

打破自然、地域限制,让货畅其流;打破体制、机制藩篱,让人尽其才;搭建各种平台,让资源高效配置。流动经济的发展,不仅让一张网能在此勾连万物,更让一座城吞吐着承古纳新、开放包容的天地豪情。

“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是陕西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新时代追赶超越步伐的重要抓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实施,陕西再次站上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为我们发挥枢纽和门户优势、补齐开放不足短板、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说。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陕西:“三个经济”添动力赶超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