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从倒数第三到全省第二 陕西鄠邑问责三百干部 扶贫工作全省排名实现逆转

核心提示:2017年6月,经济情况较好的西安市鄠邑区脱贫攻坚工作在陕西全省考评中位列倒数第三,拖了全市该项工作的后腿。

2017年7月,原高陵区区长范九利出任西安市鄠邑区区委书记。范九利到任后,到2018年年底,鄠邑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考评排名就从全省倒数第三上升到第二名。而这些成绩的取得,背后是2017年至2018年,问责干部三百余人。

图片14

范九利(右二)深入村镇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这场举国动员的脱贫工作中,资源、交通等基础条件都名列陕西全省各区县前列的户县的考评排名垫底,让许多人看不懂。

鄠邑区原名户县,曾与邻县周至有着“金周至,银户县”的美称,在西安全市的县域经济排名靠前。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评结果排名垫底,出乎所有官员的预料。

当时的户县前任书记、县长同时被免职,多个领导岗位易人,环保局领导在西安电视台接受电视问政后被集体免职。无论扶贫位列全省倒数还是城市各方面都问题不断,鄠邑区都急切需要一个有能力的执政者去改变现状。新到任的范九利,面对的是一盘乱局。

“知道结果时我相当震惊,西安市的一个区县扶贫工作做到这种程度确实出乎我的预料”。范九利书记认为贫穷有原因,但脱贫攻坚全省排名倒数,主要是官员不重视造成的,扶贫就是找原因解决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在鄠邑区官方网站要闻发布中查询发现,从2017年2月至7月,未看到涉及脱贫工作方面的信息发布。

范九利到任鄠邑后,在与相关单位沟通过程中直言的性格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有官员告诉记者,范九利曾当众指责某些干部,不用心,觉得自己去帮扶一次,还要开车,牺牲自己时间,烧自己的汽油,增加了自己负担,完全没有积极性,范九利对其当场对其问责,并现场拍板解决类似问题。

范九利在公开场合不留情面的直言指出前期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很多的帮扶措施、扶持政策,都没有到户、到人;而且区上当时很多对贫困户的帮扶机制都是虚的假的,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的进到贫困户的家里,落实到具体的扶贫工作中”。

他向记者表示,“我们要通过严厉的问责倒逼大家重视扶贫,只要三军要用命,大家都用力,这就没问题,哀兵必胜”。

新任书记的硬朗的工作风格短时间内扭转了鄠邑区扶贫工作的现状,被改变的不只是政府官员的工作方式,还涉及到的村镇百姓的生活方式,从教育、工作、置业到就业等诸多方面。

图片15

范九利给贫困户送上慰问金

干部因工作不力被就地免职

鄠邑区扶贫办的前身隶属于当地农业局下设的一个科室,有四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区扶贫工作,自2017年开始鄠邑区抽调人力物力成立扶贫办,协调各个部门及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对帮扶对象进行重新统计,建档立册,打好精准扶贫的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到2018年两年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鄠邑区问责人数超过三百余人,多个干部因工作不力被就地免职。鄠邑区扶贫办副主任戴涛被两次问责,一次党内警告处分,一次谈话教育。

在范九利看来,问责机制的内驱力就要落实在群众的监督权上,“扶贫工作不到位,人民群众不满意,就应该被问责,上级向下级问责,有多大的‘权’就担多大的‘责’,这样才能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图片16

扶贫干部给贫困户送上衣物,帮助其保暖过冬

高压问责让干部埋头苦干

从数据上看,那次考评结果中各个区县相差分数多在一分以内,而鄠邑区因移民搬迁、金融扶贫贷款发放情况等共计被扣五分,这两项工作的失分,直接让鄠邑区在全省排名垫底。

范九利到任后,在他的力推下,所有人员取消休假,“三班倒”突击施工,原本要六个月工期才能完成的移民安置点,三个月内就完成移民安置;需要半年重新统计建档立册的工作,三个月内加班熬夜完成统计;一个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从生活到工作、家庭、住宿甚至孩子教育全面对接,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每周举行一次主题帮扶日活动,与贫困户共谋发展思路,协调落实帮扶政策、整治环境卫生和节日慰问等,两千余名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帮扶工作,和贫困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参与鄠邑区某次重要扶贫工作会议的官员告诉记者,在向范九利汇报扶贫贷款发放信息时,某位官员自认为成绩斐然,主动举手发言,称其放贷金额从十六万到三百多万,但他没想到自己的发言被打断并受到批评,范九利现场表示别的区县都已经上千万,工作远远不够。对于该官员过分强调成绩和工作落后的客观因素,对工作差距认识不清,范九利当即组织区常委会研究,责令对其进行问责处理。

扶贫工作到了这一步,“所有人都如履薄冰,帮扶对象档案不清楚要问责,照片模糊要问责,档案上有涂改也要问责。”有官员向记者诉苦,因为领导带头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一线的工作人员更不敢偷懒,一点疏漏会被追责。

扶贫办副主任戴涛说:“全区有两千多贫困户,范书记经常下村走访,了解实际情况,领导都带头了我们也要埋头苦干”。

在加大工作力度的同时,鄠邑区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投资6360万元,增幅在20%,年度累计资助学生3.8万余人,累计安置的贫困户760人,基本做到了教育和移民搬迁的全覆盖。同时全区全方位动员,包括工商联组织在内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同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市级重点扶贫村点对点对接,将扶贫工作做成全社会参与的重要工作。

2018年鄠邑区贫困户人均收入9500元,较2017年6500元增长了3000元,已基本完成3000多户贫困户脱贫,剩余四百多户多为孤寡老人和无劳动能力者。鄠邑区没有因为成绩的取得而自满,他们决心将兜底扶贫政策坚决贯彻落实,实现全面脱贫。

脱贫攻坚的鄠邑速度

从一片荒地到建成入住,移民搬迁工作只用了三个月,这个时间契合陕西省对脱贫攻坚考评的时间节点。三个月,鄠邑完成了移民搬迁、贫困户建档立册、就业培训、安置产业布局等工作。

24小时,三班倒,是记者在采访过中在鄠邑官员口中经常听到的话,这好像已经成为他们的工作常态 ,“24小时不间断工作,人停机器设备不停,区督查室天天督查,从工程技术、工程组织等各方面督查。”鄠邑区副区长谢永平向记者介绍说,“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三个月内顺利完成了搬迁点的建设,截止目前已经全部入住,该项目也成为陕西省先进典型”。

“扶贫这个事儿,从技术上讲,没什么难度。”范九利认为,扶贫工作没什么秘诀,就是涉及人数多、面广,大家都努力,人人都负责,靠一两个人也不行。所以只要人人重视,我们四支力量帮一户贫困户,怎么能帮不了?怎么可能不脱贫?

三个月从倒数第三跃居全省第二,鄠邑速度,或者称为范九利速度,引起了外界高度关注。

记者从鄠邑区官方了解,从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底,到鄠邑区参观考察、学习的其他区县团队络绎不绝。“来的人太多了,我们根本没有办法一一接待,只能分配到各个乡镇去,一个镇接待一个考察团,让他们随便看。”鄠邑区扶贫办主任王剑自信满满的对记者说,“对来参观的上级部门和兄弟区县,我们从不定点,而是随便看,想看哪个村就看哪个村”。

出问题就因为具体工作没干好

“需要兜底的扶贫的600多人,大部分没有劳动能力,或因病瘫痪在床,扶也扶不起来。”截止到2018年年底,鄠邑区贫困户还有491户600多人的兜底户。中央要求,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加强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

在采访中,范九利强调:“我们鄠邑不属于贫困区,不是个穷地方,原来出问题,就是因为具体工作没干好”。

鄠邑区的脱贫故事只是全国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在过去五年里,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为人民服务这一执政理念的充分彰显。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也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要履行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李进军)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