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陕西宝鸡推行“嵌入式”产业脱贫 因地制宜多产业发展促贫困户“翻身崛起”

近年来,宝鸡市把产业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推进,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按照“多元化发展、嵌入式联结、全覆盖带贫”的思路,强化产业支撑,完善联结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加大精准帮扶,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建立起稳定增收的产业格局和长效机制,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规划引领  全局统筹谋划

依托全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宝鸡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强产业脱贫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市、县、镇、村、户五级产业脱贫规划,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大会战、春季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整村、整镇、整县板块化推进,全力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初步形成了北部山区优质奶畜和中蜂养殖,川塬地区优质果品和苗木花卉,南部山区高山蔬菜和干杂果,城郊地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特色的产业区域布局。眉县金渠镇田家寨村贫困户罗金有自己家的3亩猕猴桃园,今年在地头就被客商抢购一空,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今年果子从选种到管护,细致得像照顾娃娃,所以果子长得好,不愁销!”。眉县举全县之力,发展猕猴桃产业,将贫困户发展嵌入整个产业链,才有一茬茬贫困户“翻身崛起”。陈仓区支持育才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大水川、灵宝峡、九龙山景区,把24个贫困村、2115户贫困户融入了大旅游格局增收。育才集才与香泉镇140户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以旅游项目资金入股大水川景区开发,每户1万元,由育才集团保底,连续5年连本带息给贫困户每年分红2100元,解决了贫困户有资金无门路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脱贫渠道。扶风县召公镇吴家村喜林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喜玲身为贫困户,自主创业发展花卉苗木300余亩,带动周边200多户群众发展苗木种植,在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帮助1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并作为获奖代表在全国巡回宣讲。

图片3

眉县猕猴桃

今年,宝鸡市共实施到村产业项目1124个,产业覆盖贫困户8.98万户,基本实现了贫困村和有能力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产业脱贫工作得到各级充分肯定,全国蜂产业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全省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现场推进会均在我市召开,与会领导和代表对宝鸡“嵌入式”产业脱贫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坚持龙头带动   培育扶贫主体

以提高贫困户组织化程度为目的,瞄准“一业一龙头”“一村一主体”方向,通过园区吸纳、项目带动、金融扶持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全市建成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累计扶持198个龙头企业、1062个合作社、208个现代农业园区,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托管代养、劳动务工等方式,引领6万多贫困户发展了致富产业。千阳县抢抓国内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引进海升、华圣、汇源等果业领军企业,栽植矮化自根砧苹果6万亩、全县苹果面积达到12万亩。为解决农产品加工短板,打造苹果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积极引进海升公司投资建设的清谷田园果蔬加工项目落户千阳,建成了产能24000瓶/小时的玻璃瓶复合果蔬汁饮料生产线,年可实现生产复合果蔬汁饮料5.32万吨,带动全县果蔬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陇县以企业、合作社、园区等为主体,利用产业直补资金和金融贷款政策,建成113个“双百”产业扶贫基地,带动1.2万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4055名贫困人口务工。温水镇枣林村贫困户刘书霞家里共有五口人,温水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借袋还菇”的模式,为她免费提供了3个食用菌生产大棚,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和产品回收,年收入达到3—4万元。

图片4

“借袋还菇”模式让更多的贫困户受益

坚持嵌入链条 精准联结带动

按照“立足当地、联结市场、深度嵌入”的办法,在建立完善产业链条基础上,将贫困户按照自身条件和优势,嵌入到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分享全产业链收益,形成“嵌入式”产业脱贫“宝鸡模式”。通过“分户生产、订单收购”“能人带动、互助合作”的方式,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嵌入全产业链;通过“先借后还、合作共建”“集体带动、抱团发展”的方式,将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嵌入产业链的生产环节;通过“入股经营、保底分红”“托管代养、利润分享”等方式,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直接分享产业利润。全市建成“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104个,涵盖种养业、旅游业、光伏发电等产业,直接带动贫困户1.51万户,辐射带动13个县区73个镇275个村发展产业脱贫。陇县丰田蜂业“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订单+贫困户+分红”的发展模式,由丰田蜂业合作社为东风镇、八渡镇2个镇6村600多户贫困户提供中蜂优良品种2000多群,并采用集体托管和贫困户分散养殖相结合、产品回收与集中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带动周边6个村、1280户贫困户增产增收,创造就业岗位1100多个,户均增收1.32万元;桃园村贫困户丁志英2016年被确定为贫困户后,扶贫干部多次上门鼓励他扩大养蜂规模,靠养蜂脱贫致富,在基地带动和帮助销售下,目前他养蜂规模已达到100多箱,光养蜂一项一年就收入近5万元。凤翔县彪角镇简氏中药材“嵌入式”产业脱贫示范基地,由合作社提供药苗、肥料、技术指导和成品药材,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中药材3万多亩,形成育苗、种植、加工和销售的链条服务体系。

图片5

中蜂养殖让贫困户脱贫致富

坚持激活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

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作为激活资源资产、壮大集体经济的根本举措,以集体组织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做实贫困村的经济基础。统筹利用各级扶贫资金,注入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引导社会资源向贫困村聚集,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全市所有行政村的清产核资工作全面完成,有681个村完成成员身份界定,518个村完成股权量化,833个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开始运行,其中有213个村进行了分红,分红金额3682万元,惠及贫困户28556户。今年退出355个贫困村均已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并启动规范运行。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按照“能人引路子、集体搭台子、学校换脑子、群众挣票子”的思路,成立村经济发展合作社,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97万元,跨村流转土地建成育苗基地120亩,新建千吨果品气调库和万吨生物菌肥厂,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为贫困户分红5.5万元,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扶风县为113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61个),注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3410万元,将资金投入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生产经营,分享产业利润,实现村集体经济积累、贫困户增收、产业发展多赢。

坚持志智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

图片6

专家在田间地头开展扶贫教育技术培训

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作为产业扶贫的基础来抓,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陇县、千阳县等县区建立扶贫“菜单”和“项目超市”,将资金项目、帮扶措施与贫困户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了各取所需和资源集约利用。组织干部开展结对帮扶,从思想发动、产业选择、资金扶持、生产管理、营销推介等方面,对贫困群众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建立市县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平台,成立7个市级技术服务专家支队,围绕粮、菜、果、畜、药等特色产业,采取集中讲课与分散指导相结合,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扶贫教育技术培训,编发技术资料20000余册,发放产业脱贫农事通挂历3.4万余份,使广大贫困户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全市共累计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技术服务26.18万人次,满意率达到95.8%,做到了技术服务到地头、技术指导到镇村、答疑解惑到农户,实现了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眉县齐镇村贫困户陈天林今年63岁,一家三口人,妻子因患重病没有劳动力,儿子在外地务工,以前靠他一人打零工挣钱度日。两年前村上动员他栽植猕猴桃1.98亩。在生产中,县果业技术服务中心通过结对帮扶、手把手指导等形式,给他进行技术指导,帮扶他开展标准化生产,年收入达2万多元。眉县还专门成立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农技干部、乡土专家为主要技术力量组成的11支猕猴桃冬剪服务队,逐村手把手地教贫困户冬剪,为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我家种了2亩7分地的猕猴桃,以前由于果子都小,客商不愿意收,可是去年经过专家修剪过后增产了20%。”红崖头村七组贫困户南军怀感激的说。

通过推行“嵌入式”产业脱贫,既推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也改变了贫困群众传统思维和行为习惯,让农民变产业工人、变持股股东、变职业农民,同时建立起了稳定长效的增收机制,奠定了脱贫攻坚基石,实现了发展产业、塑造农民、脱贫攻坚三者互促共赢。(马爱萍 通讯员李建国 张志强  )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姬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