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以文化提升城市群的“软实力” 新型发展模式

核心阅读

探索以文化为重心的新型发展模式,是当今城市群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发展文化产业能为城市群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消费升级。

建立“文化和价值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和引导各城市成为“文化发展共同体”。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形态。过去十余年间,城市群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仅以长江沿岸为例,自东向西就依次分布着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三大国家级城市群,形成集聚效应。

据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2016》: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等9城市群的GDP达到31万亿元、人口近6.3亿,分别占全国的66%和46.6%左右。

以生态、文化和生活质量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文化型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全球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建设城市文化功能,正在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未来发展中优先考虑的战略布局。

新型城市群,重心在文化

“我当初选择来上海发展,也是看中上海不单单是上海,更有着长三角的整体优势。”从新加坡回国创业的张辉告诉记者。

家住南京的王女士在国庆节,选择和朋友们一起去上海。连着5年的上海简单生活节,今年时间线拉长到了国庆7天连办,对于包括王女士在内的文艺青年们来说,这可是一年一度必须“打卡”的盛大节日。

长三角,我国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举世公认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如今,在长三角,越来越多的人突破单体城市的概念,过上了“双城记”甚至是“多城记”的生活。

“这是文化对城市群的重要性。”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感慨,“长三角为什么可以做到相对融合协调?除了经济、交通等方面的融合,更深层的原因是有共同的江南文化等文化资源。”

早在明清时代的太湖沿岸,已集聚着一批如今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如苏州、杭州等。

“多年来,这些城市已形成明确的功能分工。”在刘士林看来,一个好的城市群共同体,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协调发展的成本比较低。“有着共同的文化支撑,在经济领域追求兼顾各方需求、留有余地,城市之间也能做到兼顾每个城市之间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都很发达。”

曾经,出于经济发展的强烈需要驱动,我国城市群选择了以“经济区”为代表的“经济型城市群”发展模式,短期内经济总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规模增长很快,但“硬实力”和“软实力”不协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探索以文化为重心的新型发展模式,已是今天城市群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以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为例,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明确指出,“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要用好用足。”以海派文化为显著特征的上海文化,正脱胎于平和而又内蕴生动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以水为媒、融通交流,给予海派文化充足养分,后者也从不吝于反哺。

2018年5月,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把“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品牌建设原动力。从上海发展的战略目标来看,文化正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园

(原标题:以文化提升城市群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