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稿件

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话城市创新发展

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以“新时代、新经济、新城市”为主题的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10月13日在西安盛大启幕。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梁桂,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西安市政协主席、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岳华峰,西咸新区管委会主任康军以及逾50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梁桂和上官吉庆共同为中国(西咸)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研究院揭牌。

当天下午,国际论坛还举行了“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国际论坛”“科技创新与新经济国际论坛”两个平行论坛和高端智库圆桌会等活动。通过特色展览、主旨演讲、对话交流等形式,探索未来城市创新发展新路径,为中国和世界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西咸样本。论坛上还发布了《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宣言》。

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聚集了众多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他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对城市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创新城市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组织原负责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拉津德·帕乔里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低碳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指导原则,各个城市应快速采取行动,利用可再生能源,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所有这些都需要更加高效的使用能源,鼓励使用低碳或者是无碳的能源。对此,他认为西安有责任作出自己的贡献。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辜胜阻指出,城市创新首先需要有创新资源,通过多样化创新主体形成创新产出,最终才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陕西要科学利用好独特的资源优势,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不断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区域创新发展能力。

参与了西咸新区城市规划的新加坡规划设计大师刘太格强调,做规划主要是两个字:“为人”。城市规划必须照顾到居民基本生活需要,应该把城市当做一个族群来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单体,让城市片区、卫星镇、小区有机组合。他表示,他很在意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会继续严谨明智地把规划工作做好。

PFC与SRJ文化集团董事局主席史蒂文·克拉克·洛克菲勒讲,文化多样性是城市成功的关键驱动,通过携手PFC太平洋国际资本在西咸新区建设美国之外第一个洛克菲勒中心,他希望未来这个项目可以像洛克菲勒家族曾经建设的协和医院等项目一样,成为国际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的标志性项目。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指出,城市发展很大程度是市场选择的过程,高质量的城市发展顶层设计很重要。他认为,西咸新区做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探索很有优势,应让发展有更多的自选动作空间和创造性发挥空间,从而找到真正符合国情、省情、区情的发展方式。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城市发展需要包容,现在面临的许多问题都亟待用弹性理念去应对解决,革命性的创新要赋予城市韧性和弹性。他指出,城市韧性基于多样性,多样性是创新的,也是能够良性演变的。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员葛剑雄认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城市和地区所有居民都得到文化享受和精神需求。文化建设应该打破城乡界限,比较均衡地高水平分布。他指出,西咸新区应先要做好保护,然后再弘扬传承和利用,他相信西咸新区的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创新、取得突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樊纲指出,我国土地利用效率太低,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上,怎样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一个核心问题。他认为,在发展上西咸新区有后发优势,一方面要学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吸取经验教训,减少试错成本,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 华商报记者 江宁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

西咸新区做了这些事

近年来,西咸新区坚持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通过不断探索,追赶超越,如今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正在成为大西安的新中心、关中城市群的核心板块和引领西部发展的新增长极。

创新城市发展理念

构建发展新格局

创新城市发展方式,首要的是做好顶层设计。西咸新区邀请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制定了《西咸新区发展战略报告》和《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明确了顶层设计的路线图、时间表,并邀请新加坡规划设计大师刘太格规划了大西安新轴线。在具体规划上,新区杜绝城市“摊大饼”,坚持以生态红线、水资源底线框定开发建设边界,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从而构建出绿色生态、职住均衡、组团发展的“大开大合”式的城市空间格局。

在关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上,新区确定了建设大西安新中心的发展定位,通过高强度开发、高水平建设、地上与地下综合利用,将打造一条与西安古都文化传承轴交相辉映、体现现代风貌的创新发展轴。目前,已完成核心区域设计,地下三层空间综合利用开发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已建成面积104万平方米。

创新城市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宜居新环境

城市离不开水,在水治理方面,西咸新区坚持柔性治水,按照“柔性治水、引水入城、活力水岸”的理念,规划建设大小水系45条和湖泊、湿地23处,使城市水面率达到了约6%。特别是按引汉济渭工程部署,在汉武帝训练水军的昆明池遗址上,规划建设了10.6平方公里的斗门水利枢纽工程,将生态文明和历史文化交汇融合,提升和优化了新区环境品质、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

同时,西咸新区大力增绿扩绿,“多节点”布局区域内湿地、湖泊、公园以及楔形绿地等生态绿地板块,目前已新增城市绿化面积600多万平方米,建设花卉苗木基地、景观湿地、城市公园等4.5万亩,努力实现300米见绿地、500米见公园的目标,从而构建出了“水清、岸绿、景美、城活”的生态格局。

而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全域推广海绵城市技术,构建建筑区块、道路绿化和中央雨洪系统三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共建成海绵型园区240万㎡,海绵型道路50余平方公里,这一成果曾作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典型案例,亮相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此外,新区在国内大面积推广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现已建成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每个采暖季可替代标准煤3.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万吨。

创新城市产业体系

激发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城融合”作为西咸新区创新城市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成效显著。通过产城融合,新区夯实了新区产业基础、促进了就业、提升了人气,把产业园区与城市功能同规划、同建设,按照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配套系列化、融资等服务便利化的要求结合起来,打造出了宜商宜业宜居的专业化园区,形成了集产业孵化、商业综合、创业公寓、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5分钟生活工作圈”。

同时,新区结合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并持续推进创新创业,全力打造产业聚集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系统构建“双创”政策体系和工作平台。在制造业方面,以“中国制造 2025”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宝能汽车、西电智能装备产业、西工大无人机等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方面,基于“互联网+、机器人+、现代通信”等,发展以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而在航空产业方面,大力发展以东航、海航维修基地、赛峰起落架大修等项目为主导的航空制造和航空零部件的临空研发制造产业。

创新城市开放体系

打造向西开放重要枢纽

为加快对外开放制度创新,西咸新区依托自贸试验区试点,统筹推动“自贸、服贸、开放型经济”等试点建设,“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数据平台等17个创新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建成的陕西省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先后为陕西企业采矿、制造业等近十个项目提供“走出去”服务。

新区依托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整合“临空+自贸+保税”优势,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构建通达世界的“空中丝绸之路”。先后吸引东航等13余家航空企业总部和普洛斯等66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入驻,开通国际航线55条、全货运航线14条,临空经济全产业链初步形成。

在探索跨国合作新模式方面,新区依托中俄丝路创新园,搭建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丝路沿线国家企业“引进来”的平台。如今,新区的中方园区和莫斯科的俄方园区已开园启动,分别入驻了15家俄罗斯企业和6家中国企业。 华商报记者 江宁

《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

已印发

华商报讯(记者 江宁)记者从首届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上获悉,《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经陕西省政府同意,目前正式发布。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综合功能”的重要指示和国务院批复中“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要求,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制订的该计划。

根据该计划,西咸新区将坚持以建设大西安新中心为目标,聚焦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按照坚持创新发展、坚持高点站位、坚持先行先试、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制定了该行动计划。

其行动目标是围绕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题,通过实施城市发展理念、城市规划布局等“十大创新行动”,建设“大西安新中心”,实现地方财政、地区生产总值“两突破”,构筑产业聚集、内陆开放、科技创新“三高地”。   

来源:华商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 共话城市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