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挑战“21天不生气”应该怎么做

 日前,湖北省武汉市一群小学生的作业突然在网络上走红。这份作业并不要求孩子们做习题,而是和家长一起完成“21天不生气”的挑战。据活动的发起者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小学三年级1班班主任程老师介绍,看似不长的21天,却难倒了全班大部分家庭,仅有一对双胞胎和父母挑战成功。据程老师统计,家长的生气原因超过八成是因为孩子的作业,而家长生气的比例比孩子要高25%。

挑战“21天不生气”,全班只有一个家庭成功,这样一个近乎全部失败的结果,丝毫不让人意外。在我国的家庭相处模式中,家长们动辄咆哮,可谓家常便饭,陪孩子做作业而气出“内伤”者,更是大有人在。置于如此背景下,所谓“21天不生气”几乎是一种不可攀的梦想。当然,诚如发起者所说的,无论挑战成功与否,本次的“21天不生气”作业,是为了让家长和孩子能够从中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情绪管理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都比较陌生,它是心理学、管理学的一个复合分支,和公众常常挂在嘴边的所谓“情绪管理”,实则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前者,是指某种自成一体的专门学科;后者,则仅是劝人莫生气、少动怒的行为引导。

提出劝人不生气、少生气的建议,固然容易,很多时候只需说说而已;与之相较,要让人学会情绪管理显然要困难许多。以情绪管理为主题的著述卷帙浩繁,其中所确立一系列方法、技巧远远超越了现在人们的常识认知。做好情绪管理,需要进行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积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需要持续完善。所以,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是一回事,开启情绪管理的训练则是另一回事。

挑战“21天不生气”的活动,把想“情绪管理”和能“情绪管理”混淆在了一起。所谓“挑战不生气”“承诺不咆哮”之类的活动,都是出于这样的误会。

那么,在家长和孩子沟通环节中出现的负面情绪,应当如何应对和破解?

谈论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楚家长生气的缘由。家长生气的比例高于孩子,恨铁不成钢的责任感在发挥支配作用,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预期之间存在差距,没有达到预先设定的标准,达到家长心中明确的要求,就可能让家长内心积压的怒火瞬间爆发。

而家长的负面情绪具有影响性和传导力,如果家长很难控制自身情绪,孩子也会受到负面情绪的感染,生气是具有互动效应的。正在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波动。如果情绪控制不好或者交流不通畅,小误会往往会引发大冲突,如有的孩子因父母的一句气话而负气离家出走或者自杀,或者采取暴力等。

综上所述,家长控制好自身情绪,并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才能让生气的情绪平复下来,让沟通回归到原本的样子。单方主导式的家长作风,固然可以体现权威,却很难获得孩子的尊重与信服。合理引导孩子的情绪宣泄,多交流,勤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信任并促进家庭的和谐,而孩子不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在学习生活中也会有积极表现。(然玉)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赵肖肖

(原标题:挑战“21天不生气”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