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

脱贫攻坚迈大步 小康路上一起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6年,龙岩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将“脱贫攻坚”列为全市“三大战役”的主要内容之一。

作为全省贫困面比较广、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之一,龙岩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212户、110700人,贫困人口数占全省的24.5%,居全省第一。面对现状,龙岩市不惧困难,围绕“精准”下功夫,把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战役的三项重点,因类施策,因人施策,突破增收难、住房难、看病难三大难题,提高脱贫攻坚实效性。

两年多来,龙岩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县乡各地主动作为,形成比学赶超氛围。据龙岩市扶贫办统计,截至目前,全市127个乡镇实施418个激励性产业扶贫项目,落实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270户、4232人,新增小额贷款3662.24万元,扶持1118户贫困户发展生产。

近日,龙岩市扶贫开发工作获全省设区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优秀等次的好成绩,得到省委、省政府奖励资金1000万元。脱贫攻坚战役上,老区龙岩正以昂扬的斗志,阔步前进。

甘蔗地里种希望

这两天,新罗区大池镇的陈国文格外忙碌。每个星期总有几天,村民们常常看到老陈还未来得及脱下工作服,就赶到自家甘蔗地里锄草、剥甘蔗叶。“甘蔗叶会消耗更多的养分,台风天时还容易导致倒伏,所以要剥掉。”老陈说。

今年46岁的老陈,此前是大池镇的贫困户。老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无法出远门的自己只能在当地以打零工为生,陈国文直到近40岁才娶上一个有智力疾病的妻子。因为家贫,他们一家一直居住在上百年历史的祖屋。那是一座破烂的土房子,陈国文说,每当雨季来临,家中常常是“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2016年,大池镇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役,陈国文的日子迎来了盼头。在村干部的引荐下,陈国文谋得一份铁路安保的差事,工作地点就在本镇。“做两天休息两天,扣完医社保后的收入是每月1700元。”对于这个工作,老陈很满意。

乐业不离安居,老陈的土房一直是挂钩干部的心病。通过易地搬迁,当地村委支持陈国文在集市附近建起了一座占地108平方米的新房子。“包括买地总共投资16万元左右,政府扶持资金有14.9万元。”陈国文说,新房建设非常顺利,2017年春节前他们就搬了进去。

工作和居住的改善增强了陈国文脱贫致富的信心。为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大池镇充分发挥当地天然气候优势,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大池花生、大池柑橘、百香果等特色农产品,陈国文与许多贫困户一起,加入了百香果种植合作社。而在今年,陈国文与他人合伙,将自家10亩百香果园全部改种为甘蔗园并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种植面积,他成了全镇最大的甘蔗园主。

安居创业摘穷帽

华灯初上,黄潭河畔,蓝溪镇中天广场上熙熙攘攘:跳广场舞的大妈、休闲散步的小情侣、嬉戏玩耍的孩童……在中天广场旁的梅花小区建筑外墙上,“造福工程”四个字十分醒目。

据了解,引入民间资本,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是蓝溪镇创新扶贫方式的一大措施。该镇利用省级造福工程示范点梅花小区,积极引导贫困户易地搬迁到此进行集中安置。镇政府出面与开发商协商,协定给予贫困户购房9.2折优惠,先装修,待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到位后再付房款,同时给予贫困户1000元/人的装修经费,有效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

梅花小区只是蓝溪镇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为加强产业扶贫,蓝溪镇立足本镇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鼓励各村发展特色产业。在载厚村,村两委通过发展葡萄园、柠檬以及青梅、芙蓉李等种养殖业,带动村民和贫困户致富脱贫。村里专门成立荣茂种养专业合作社,吸收了26户贫困户发展芙蓉李种植,范敦渊夫妻就是其中一户。

由于身患残疾,平日里又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幼小的孩子,范敦渊夫妻的日子一直过得很艰难。如今,范敦渊不但种植了4亩果树,农闲时还在村里打了一份零工。此外,当地政府还帮他们建起了房子,解决了医疗保障及小孩上学问题,让他们对今后生活充满了信心。

在利用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同时,载厚村还通过光伏发电等项目,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摘掉“穷帽子”。“村里安装了40千瓦的光伏发电,每个月有4000到5000块钱的收入,这样算下来,一年有四五万元,加上100多万元政府补助,我们也投入到国投公司,每年返回利息,总共加起来,村集体收入总共有15万元到20万元。”蓝溪镇载厚村村主任范道荣说。

“汀江源”成富民路

庵杰乡地处客家母亲河——汀江源头,距离长汀县城34公里,全乡辖5个村。由于产业单一,竹木不丰,百姓生活较为艰苦,成为长汀县重点扶贫乡镇之一。

脱贫重在发展,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庵杰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但其生态环境良好,又有丰富的汀江资源。经过一番调研,庵杰乡决定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走一条生态旅游扶贫发展新路子。

2014年,庵杰乡积极争取市县相关项目资金支持,启动了汀江漂流项目建设并竣工。当年底,漂流门票收入近200万元,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见效益,创造了神奇的庵杰速度。

在漂流项目的带动下,汀江源的旅游业红红火火,农家乐、采摘园、民宿、体验园,一大批旅游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江长娣是当地一家菜馆的店主,她告诉记者,在旅游最高峰的时候,她曾经一天接待70桌近700个客人。

高质量的水源和空气也给当地养殖业发展带来环境优势。在该乡湖哩村长科桥头,有一个占地面积约2亩的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场。据悉,庵杰乡充分利用河仁基金对该乡庵杰、黄坑两个贫困村每村每年补助100万元契机,动员贫困户发展种养,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詹化金是该乡黄坑村的贫困户。2016年,他利用河仁基金会提供的资金,垦复竹林60亩、养鸡养鸭各300羽、养牛3头,读大学的儿子也获补助5000元。2017年他又购进两头幼牛、200羽河田鸡苗。据庵杰乡党委副书记王荣新介绍,为鼓励种养产业,乡里对养牛户每头补助3000元,养鸡养鸭的按重量每羽补助5元至20元不等,由于这些项目因地制宜,贫困户干得来、见效快,让他们脱贫致富添了信心、有了干劲。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脱贫攻坚迈大步 小康路上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