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贫

“上海+互联网”如何改变730个贫困县

据不完全统计,工业之都上海去年通过本地互联网企业帮助中国730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8万名商家,促成了逾9亿笔生意,共卖出183万吨农货,如果用火车运输的话,这整整需要3万节车厢……

曾经的百年时间里,上海通过工业反哺全国,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基石的角色。

时过境迁,浦西的工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浦东的高楼屹立黄浦江畔。新的高度上,新一代的上海经济引领者们,看到了更远的地方——在那些山高路远的贫困山村中,他们掀起了一场革新农业、精准扶贫的大潮。

黄浦江的170年

黄浦江穿流而过,将上海一分为二。浦西与外滩,见证了旧时代的“不夜城”,浦东与陆家嘴,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巨大经济成就的缩影。

自1843年晚清开埠以来,上海一直都是中国的经济中心。170年间,黄浦江沿岸风云变幻,但其之于中国经济提纲挈领的地位,从未动摇。

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时期,工业化,曾是上海辐射全国的核心手段。

外滩旧景。

建国前的半个世纪里,上海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0%以上。“十里洋场”出产的棉纺、丝绸,搭乘着江南造船厂的船舶漂洋过海,催生了大洋彼岸对于“远东”的最早记忆。这些基础设施,又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基石。

建国后,上海以全国工业基地的角色,辐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提供设备,并输送半成品和人才。北至黑龙江的原始森林,南至海南岛亚热带海滨,西至新疆、西藏的高原与戈壁,上海生产的发电机、交流电动机、金属切削机等设备,构成了第一批深入农业地带的工业化系统,将广袤的资源,加工成为源源不断的产品。

那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上海的产品、上海的“师傅”,都是全国各地与各行业的“奢侈品”。凤凰自行车、美加净牙膏、春蕾手表、海鸥照相机……在那个工业产品匮乏的时代,“上海制造”是生活品质的象征,上海来的技术员工,则是诸多工厂的命脉。

时至改革开放,上海的工业拉动效应进一步加强。

中国的两大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最大的地理优势,便是靠近上海和香港。相较珠三角的政策优势,上海的辐射来得更为简单直接。与上海的直接距离,曾是江浙城市竞争力的最关键数据,这一带的知名企业中,也大多流传着“大上海”的故事。

浙江温州的南存辉,曾和其他浙江商人一样,沿着水路前往上海,追寻梦寐以求的通路、市场和技术。在上海,南存辉千方百计说服了几位退休工程师,这次求贤,成了他缔造中国最大电器企业——正泰电器的起点。

与正泰类似,长三角的制造企业们,大多崛起于上海工业成果的红利。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其工业反哺全国的效应削减,这些后进者们逐渐接过了老师的权柄,中国工业化进程迈入新的区域时代。

超过一个世纪的辉煌后,浦西的工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浦东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完成历史性任务、立足全新的高度,新一代的上海经济引领者们,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打通千山万水

隶属陕西省商洛市的竹园村地处群山身处,秦岭与丹江一道,将这里的土地切割成带,使得交通极为闭塞。

很长时间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于此并未兑现。山野之间,野生栗子无人问津,逐渐腐烂;山道两旁,有村民用大框装着马铃薯,希冀过路人能够带点土特产离开……

身处平原与盆地的人们,很难理解这些山区的经济面貌,以及这些优质农作物的命运。由于没有合适的销售通路,农民只能看天吃饭,将希望寄托在“农贩子”口中浮动的数字之上。很多时候,一整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可能是农户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微薄收入。

但过往糟糕的一切,在去年发生了彻底改变。

2017年6月,一支由上海出发的电商精准扶贫队伍来到了竹园村,他们扶持了专门收购农产品的公司,与中国邮政共同梳理了物流体系,一个月后,村里的马铃薯直接卖断货。

拼多多,是村民李养财知道的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对于通过网络销售马铃薯这件事,李养财不是很明白,他只清楚,自家田里的东西,不仅不再愁卖,还可以卖出高价。

去年,竹园村的“农家土豆”成了网红,150吨产量全部售罄。由于大面积缺货,周围贫困村的马铃薯全被调集了过来,但依旧供不应求。

又一年的播种季,竹园村及其周边的田地里种满了马铃薯。成熟后的一个月内,这些农家土豆再次断货。

相较往年,李养财的收入翻了一倍,村里的年轻人告诉他,是上海的一家大公司改变了村子。

李养财对于上海的印象完全来自电视,听闻自家土豆可能进入上海的餐厅时,他直言“不敢想”。对于上海的消费者而言,用远低于超市的价格,买到更优质的农家土豆,同样是一件过去不敢想的事情——隔着千山万水的需求与资源,第一次被完全打通。

改变“十万农村”

总部位于上海金虹桥大厦的拼多多,是这条供给线的编织者。在这家公司的“拼农货”成果图里,竹园村只是一个小点。

河南中牟县刁家乡,王金玉夫妇正收割“一起拼农货”的鲜蒜。

山西临县的黄河滩枣、河南中牟的鲜蒜、云南的小黄姜、新疆库尔勒的香梨……将这些原产地全部标出,会得到一张密密麻麻、覆盖全国的精准扶贫大网。

2017年,拼多多在全国730个国家级贫困县,共计扶持商家4.8万,催生超过9亿笔扶贫订单,帮助农户销售了183.4万吨的农货——如果以火车的运力计算,这些农产品足够填满3万节车厢。

这张大网覆盖下的种植区,平均年销售额增长了3倍,对于诸多受益的农户而言,“拼农货”这个词,变成了直接翻倍的真金白银。

出于庞大的农产品吞吐量,在一些地区,拼多多引发的现象,成了研究农村经济的标杆案例。山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处长郭小中曾形容称:“全省2万吨的滩枣总销量,拼多多居然占了十分之一”,这个数字令人“既惊喜又好奇”。

拼多多的联合创始人达达,每天都分享着来自农户的惊喜。过去两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的生鲜产地。

达达很清楚这些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的难度。国内有超过1700多个地标品牌,但始终缺乏真正的商业品牌,因为渠道和物流交付的问题,这些优质货源很难形成系统化的销售网络。

一段时期内,这曾是一个令各界相当头疼的问题。中国的农产品种类与产地如此分散,无法像高程度工业化的国家那样实现系统化运转,想要打通天南地北的资源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投入的人力和财力,是一笔可以预见的天文数字。

拼多多的出现,给这个经典问题找到了一个自然而然的答案。这个被业界称为“新电商”的平台,通过独特的新模式,将传统电商的“人找货”,转变成了“货找人”,实现了B2C向C2B的逆转。

农产品信息于平台发布,通过“拼”的模式迅速裂变并聚集消费需求,以实现大规模、多对多匹配,继而直线降低流通成本。

订单确认后,物流体系随之全力运转,由田间山头,直达消费者手中。由于剔除了层层中间环节,供给两端得以划出微笑曲线。农户看到的是蹭蹭上涨的收入,消费者收获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美价廉。

这个供给源头的问题解决后,剩下的一切,都只是精益求精的过程。

为了放大这一扶贫模式的优势,拼多多正试图持续加速。他们培养了5万名返乡高素质“新农人”;根据消费大数据的反馈,对农民进行指导;又以“边下单、边采摘、边发货”的供应链条,以最短的流程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上海金虹桥的总部内,拼多多团队“遥控”着全国多地的农产品

今年4月,拼多多正式发起了“一起拼农货”的活动,期间,公司宣布,今年将投入100亿元营销资源,深入500个农业产地,进一步解决农业供应链的货源与交付难题。

没有沿崎岖道路的深入这些农业产地,很难理解数字之下,拼多多对于贫困种植区釜底抽薪的改变。“生产—推广—销售—盈利—教育—生产升级”,这种充分挖掘土地与气候资源的农业变现模式,被认为较直接捐资更能激发地区的经济活力。

如果说,传统电商是“革了十万条商业街的命”,那么拼多多这类新电商平台,则正在“革十万农村的命”。据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预测,2018年,拼多多的农产品出货量,有望再翻3倍,突破500万吨——不论从数据,还是影响力上来看,这个平台,已经掀起了一场农产品的产销革命。

两大产业的供应链革新

出于之于精准扶贫的贡献,6月28日,中国商务部给拼多多上海总部发来了感谢信,感谢其为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的积极努力。

同样因为这家企业的存在,在区域层面,上海被认为正通过带动全国农业发展,树立了精准扶贫的标杆。

经历盛大、易趣的辉煌,并在一段时间沉寂后,拼多多的崛起,令上海重拾了领先互联网的基因。更重要的是,当工业化的反哺暂告段落,在牵涉更广的第一产业中,上海正延续曾经辐射全国的辉煌。

将工业基地的成果扩散向全国,再将全国农业的成果集中再分配,一个世纪的沧桑变换间,黄浦江沿岸,始终引领着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产业变换,逻辑依然。从工业跨农业,上海的“两次引领”,实际都是之于供应链层面的革新。

工业反哺全国时代,上海于国家宏观供应链做出了巨大贡献。期间,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从能源、钢铁、水泥,到汽车、船舶、电子产品……完整的产业配套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是国内成本优势的根源之一。

当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逐步解决后,共同富裕与精准扶贫,成了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而微观供应链,则成为解决问题的利器。

拼多多的精准扶贫看似令人眼花缭乱,但其本质,是对于农产品微观供应链的改造。

过往的供应链中,农产品需经由农民——农贩——批发——商超(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成本层层叠加。而在新的模式中,这一漫长的供应链被压缩至农民——消费者,消费终端得了实惠,农产品产销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互联网+农业”的真正意义

在当下舆论眼中,拼多多的精准扶贫与革新农业的模式,只是平台某个微小的侧面。毕竟,这家成立仅3年公司,存在着太多吸引眼球的元素。

比如,2018年第一季度,在传统电商增量集体放缓的背景下,拼多多的单季用户增长超过5000万,总活跃用户来到了2.95亿。相较之下,京东用16年完成了这一数字,淘宝用了10年。

再比如,这家估值超过300亿美金的企业,正准备兑现自己的价值——6月28日消息显示,拼多多即将向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赴美上市文件。

但实际上,如果放眼产业甚至国家进程,相较提供革新农业与精准扶贫的可行方式,这些数字都将显得微不足道。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那之后,“互联网下乡”、“互联网+农业”等词汇,成了各大企业必蹭的热点。如是喧嚣了一年多后,舆论或许欣慰于各家企业奉上的“数据糖衣”,但政府对于农村真正的变化却是心知肚明。

今年7月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指出:“互联网+”农业农村,最当务之急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也就是农产品出村。现在传统的电商,通过互联网把大量的工业品、消费品输送到农村,对活跃农村的物质供应,生活方便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农业农村部来说,对于乡村振兴的大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农民,把它优质合格的、有特色的农产品出村,卖到城市来,就是所谓的农产品上行。

简而言之,在“全面小康”这个时代的大目标下,农村更应该成为优质产品供给的源头,而非获客和营销的对象。

拼多多的“农货出村”模式,第一次为大规模农产品上行提供了可行之道。正是基于这一点,上海也被认为正握住引领农业的脉搏。

未来帮助亿万小农对接中国大市场,甚至是国际大市场,是民生的头等大事。相较之下,上海有可能诞生一家市值千亿美金的新公司,只能算是小事;这家公司为整个第一产业提供的“出路”,才是真正的大事。

时至今日,已鲜有人记得黄浦江畔那些叱咤一时的工厂名字,但却永远记得上海引领全国工业化的辉煌历史。

或许若干年后,完成使命的拼多多终将退出企业的舞台并被逐渐淡忘,但历史或将铭记,那场由黄浦江畔席卷全国的农业大潮。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