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互联网让法律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新上线的中国法律服务网从设计之初就高度重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法律服务的信息化上下出了一招有效的先手棋

日前,司法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法律服务网”经过5个月的试运行,已经具备了承担起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向社会公布,正式上线运行。从原本的“12348中国法网”更名为“中国法律服务网”,能够看出网站试图在法律服务领域勇挑重担的决心和雄心。

如何保障法律服务的可及性、普惠性,是我国法治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法治社会的基本建成,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需要引导人民群众学法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善于和惯于通过法律途径,以法律方式来解决争议,维护权利。

然而,从法经济学的角度说,法律所保障的公正是有成本的。法律机制本身的程序主义、专业主义,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公正性,同时也决定了制度运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如法律文书的起草,司法程序的进行,都对参与者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缺乏法律专业知识的普罗大众往往只能依靠法律工作者提供的服务保证有效参与。因此,人民群众能否真正用得起具有一定质量的法律服务,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紧密相关。

众所周知,在诸多服务业态中,法律服务的成本是相对较高的。因为传统业态下的法律服务通常由接受过长时间专业训练的法律工作者点对点提供。这种精英主义的模式使得法律服务的价格要求一般较高。在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的相对滞后,都使得法律服务普遍化、便民化存在诸多障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提出:“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提供可及的、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重要方面。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案。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在线法律服务的交互性、回应性也在逐渐增强。以中国法律服务网的智能法律文书为例,其通过场景化的设置,在用户完成相应信息的填写后,就能直接在线生成法律意见书,大大缩减了法律服务的人力成本。按照司法部的介绍,这一模块是网站目前最受欢迎的功能。而对于自动回复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线法律工作者的驻场服务也为个性化、多层次咨询提供了保障。总的来说,利用互联网这个重要的载体,法律服务确实更加触手可及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和数据所驱动的革命或将成为未来的行业制高点。新上线的中国法律服务网从设计之初就高度重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法律服务的信息化上下出了一招有效的先手棋,也为法律服务的便民、普惠探索了道路。当然,其以后的发展可能还不止于此,如何基于机器的深度学习,给出质量更高、更为精准的服务;如何合理整合现有功能,更好地探索与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合作的方式等问题,都决定着其未来的走向。孔祥稳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李芮

(原标题:互联网让法律服务更加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