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当“乡土艺术”走进“象牙塔”--中国以研修培训为非遗注入活力

青石板的房子背靠山石,门前的小树嫩芽犹青,一只喜鹊立在枝头,头戴草帽的农人手握锄头除草。这幅秦岭山区农家小院的典型图景,经由泥塑手艺人李海平的一双巧手,成为一个20多厘米高的泥塑作品。

这样的景象是生活在陕西省洛南县的李海平最熟悉不过的,然而把它当作创作灵感,是他去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时受到的启发。

从小被寺庙里的泥塑人物和场景吸引,6年前,李海平终于开始自己动手,和泥巴打交道。在网上搜图片、找教程,靠着自学摸索,一块块泥巴在他手中变成鸡、狗等小动物。“能把网上的图片变成作品就很满足了。”李海平说,当时都是模仿,不知道怎么创作。

去年,经县文化部门推荐,李海平获得了进入大学培训的机会。“不仅走进了大学课堂,还得到苗春生、胡新民两位泥塑大师手把手指导,真是太难得了!”说起在课堂上与大师交流,李海平的声音难掩激动。

“苗老师表现的就是他生活的关中地区风土人情,我也可以发掘、展现陕南风情,创作离不开生活。”自此,山水民居、农田牲畜都成了李海平创作的灵感源泉。

为了让更多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像李海平一样有进入高校学习提高的机会,2015年中国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委托一批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以及职业技术学校对非遗传承人群进行研修、研习和普及培训。

位于中国西北的陕西师范大学是开展这项培训的高校之一。

据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孙清潮介绍,本着“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的宗旨,学校聘请校内优秀教师,邀请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组成教师团队,形成了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创作实践、展示展演等在内的教学体系。

自2016年以来,该校先后对剪纸、刺绣、泥塑、面花、皮影、木版年画等陕西国家级传统手工项目的传承人、小微企业的研发人员、家庭手工作坊或手工合作社的从业人员等进行了系统培训,先后有400多人圆满结业。

孙清潮说,部分传承人综合文化修养和设计创新能力不高、市场意识缺乏,是非遗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培训不仅提升了传承人的技艺,更加深了他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促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期培训班的优秀学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君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田亚莉,参训后更加明确自己的从业目标。她将传承、传授剪纸技艺作为首要任务,进社区、学校,每年传承培训达2000余人次。

2017年她创办铜川市宜君民间艺术研究院,带动创业人员500余人,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被评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

5月3日,57名参加木板年画培训的传承人和爱好者来到陕西师范大学。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他们将运用所学把深爱的古老技艺表现得更精致、更深厚。(记者 蔡馨逸)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李芮

(原标题:当“乡土艺术”走进“象牙塔”--中国以研修培训为非遗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