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汉语,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比利时赛区决赛日前在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今年“汉语桥”比赛的主题为“天下一家”,比赛分为主题演讲、才艺表演和回答问题三个环节。来自比利时各地高校的9名大学生参加了决赛。经过三轮激烈的角逐,来自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高等翻译学院的萨拉·康丽雅最终脱颖而出,摘得桂冠。她将代表比利时参加今年夏天在中国湖南进行的全球总决赛。

“我爱中国,我喜欢中文”

在主题演讲环节,选手们需在3分钟内,阐述自己对“天下一家”这一主题的理解。回答问题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来自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高等翻译学院的玛丽·卡兹米率先登台演讲。她学习汉语两年半了,父母来自不同的国家,她结合自己的成长环境阐述了对“天下一家”的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和睦相处,就像一家人一样,而汉语正是我们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我学了3年的中文之后去了中国,虽然在广州只待了1年,但是我的心永远留在了那里。”来自鲁汶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塔尼卡·巴顿在主题演讲中动情地说,“在中国生活的这一年,是一段快乐的日子,开阔了我的视野。”她渴望有机会再去中国,去发现中国更多独特之美。

中国名曲《梁祝》钢琴独奏、古诗朗诵、歌曲演唱……选手们在才艺表演环节都拿出自己的绝活,向评委和观众展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钟爱之情。根特大学汉学系三年级学生嘉士博·罗特斯清唱一曲《东方红》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之情。他唱得有些跑调,但用心演唱的歌曲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巴顿现场泼墨挥毫,一首歌的工夫便写出四个很有味道的大字:天下一家。康丽雅和卡兹米联袂表演了一个高难度的节目——话剧《拾玉镯》选段,她们不仅对白准确清楚,而且把人物特点也完全演绎出来,机智幽默的表演博得阵阵掌声。

鲁汶大学汉学系研究生玛丽莎·莫迪尔有一个很美丽的中文名字——茉莉,她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学习汉语的心路历程:“中学的时候,我们课程的重点都是欧洲,但是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那么重要,不是更值得学习研究吗?”为了研究中国,她在5年前便开始学习中文。2016年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让莫迪尔感触颇深,她说,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对世界各国人民都非常友好的国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应该多沟通,多了解,变成天下一家,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梦想。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终拔得头筹的康丽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拿了比赛第一名很有成就感。她2016年去中国上海参加了夏令营,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话剧表演,“中国文化让我着迷,我爱中国,我喜欢中文!”

增进友谊的一座桥梁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是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主办、全球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汉语比赛,被形象地称为“汉语奥林匹克大赛”。自2002年以来已经举办了16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学生参与了该项赛事活动,有3000多名大学生赴华参加了复赛、总决赛。

中国驻比利时使馆临时代办张驰应邀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说,今年比赛的主题是“天下一家”,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的传统文化,呼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求,也反映了世界各国美美与共的共同愿望。他希望参赛选手不仅要做争金夺银的能手,更要深刻理解“天下一家”的丰富内涵,努力成为促进中比两国人民交流与合作的友好使者。

这次比赛由中国驻比利时使馆承办,比利时维他命文化传媒协办。在过去的大赛中,比利时选手曾多次取得过骄人成绩,尤其是第八届的比赛,全球冠军被比利时选手收入囊中。

最近几年,比利时汉语教学蓬勃发展。如今,除了在几所大学设有汉学系、汉语翻译专业外,比利时全国还有6所孔子学院,近50所中小学、40余所成人教育中心也开设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开设汉语教学的机构基本覆盖了比利时全境,极大地方便了比利时的学生和普通民众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担任比赛评委的比利时西佛兰德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菲利普·方汉勒米尔斯对记者表示,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整体水平比较高,不仅汉语说得很流利,而且对中国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

方汉勒米尔斯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比利时学子对中国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汉语桥比赛已经成为增进比中友谊的一座桥梁。” 任  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芮

(原标题:汉语,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