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记者探访司马迁祠:凝文心 铸史魂

摘要:4月2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坐落于陕西省韩城市的司马迁祠,感受千年古韵。

中国网讯(王偲瑶)“我是韩城人,再一次站到司马迁祠前,非常激动又引以为豪。”西北大学文化学者赵爽英告诉记者。

1

“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合影

4月2日,“中华文明凝心铸魂之旅”2018全国网络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坐落于陕西省韩城市的司马迁祠,感受千年古韵。

追寻文化根脉 高山仰止司马迁

2

司马迁祠一景

司马迁祠坐落在韩城市南13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赵爽英介绍,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到北宋靖康四年重建寝宫。以后,千余年来屡经修缮,增建。大规模扩建太史祠,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9年)。这次扩建由县令翟世琪与芝川乡老杨四可等二十人共同商议,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用车把南塬上的土拉到司马祠前,填起堂基长9. 6丈,宽5.6丈,明堂被填得又高又宽。为求巩固又将堂基及右岸用灰砖三层,从外严加封裹。基下左侧沟涧,自东绕而前,也填沟数丈为神路,并用砖石砌成九十九层台阶,拾级而上,高入云表。

据了解,太史祠虽然建筑规模不大,形式气派却和司马迁的人格、文章、事业一样,超拔于群。它是依据山岭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稍心擘划,建筑成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的太史祠,和周围环境非常协调。据古建筑专家鉴定,这座宋代建筑对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地区建筑上的相互影响,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太史祠墓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建筑史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

一千七百年来,司马迁祠东临黄河,西枕梁山,依崖就势,祠院古柏参天。这里记录着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的壮烈一生。来自埃及的中国网外籍记者侯萨穆在参观完司马迁祠后说:“我第一次来到韩城,我特别喜欢历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印迹,我在这了解到他们的过去,展望未来。这个地方我是来对了。”

文化学者赵爽英:“我有文化根脉 我骄傲”

3

西北大学文化学者赵爽英接受中国网专访(王偲瑶 摄)

“如果说中华文明在关中能够看到脉络,那么韩城就是更加清晰的一条线。从夏开始到明清,在韩城皆有清晰的历史脉络。”赵爽英说。

韩城的文化发展脉络与它的位置有关。“过了黄河就是山西,黄河不仅是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当时的中间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历来的军事战争中,韩城常是各方势力的争执点。”赵爽英介绍,正因为如此,老百姓为自保,开始修建围墙。这里有寨子城墙、寨堡文化。许多村子有自己的城墙。

来自湖南的张女士带着母亲前来司马迁祠,她告诉记者:“一开始只是觉得这里就是供奉司马迁一个简单的祠堂,参观完就觉得不虚此行。据说祠堂门口的路叫司马古道,始建于春秋,而太史公的墓,西晋始建,现存的墓冢为忽必烈所建,上面的五指柏已1700年。”

4

司马迁祠中的碑文

在司马迁祠中碑文背面,至今可以看到村庄的名字,家族的姓氏,一直传承到现在。赵爽英说:“他们用碑刻文字,展示着绵延不断的历史,这就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根脉,是让我们最惊奇的地方,也是每个韩城人充满归属感的原因。从大的层面来讲,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有文化根脉,我骄傲。”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李芮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