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一带一路”:点燃那些黑亮眼睛的喜悦之光

【经济界面】

771公里,793公里——从缅甸的西南到东北方向,并行铺设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穿越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等四个省邦的地下,由瑞丽进入中国,与中国国内的油气管网相连,共同构成了中缅油气管道。

在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上,那一条蜿蜒前行的黑线粗线曾经是“世界上最难建设的管道之一”的施工现场,建设者创下了一个又一个施工奇迹。如今,管道途经的高山密林、河湖田原都已恢复如初,除了几座现代化的油气工艺站场在悄无声息地工作着,一切都云淡风轻,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变化从中缅油气管道总控中心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油气输送数据可以读出,变化从当地人黑亮的眼睛中可以读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点燃当地人黑亮眼睛中的喜悦之光。

1.炯武村的孩子们,眼眸黑亮调皮——

他们通过新校舍和手中的作业本触摸“一带一路”

【场景】

曼德勒省新阶镇炯武村,是缅甸一个小小的村庄,村里有一所与“一带一路”结缘的孤儿院兼小学。一群有着黑亮纯净眼睛的儿童在那里上课嬉戏……如今回想起来,耳畔仿佛还是他们欢快活泼的笑声。

光着的双脚触碰到灰暗简陋的水泥地面,湿凉的感觉一下子传递过来,脚趾头下意识地缩紧了——不久前,我们到缅甸采访时,正是当地最冷的季节,踏进曼德勒省新阶镇炯武村孤儿院兼小学接待厅的大门时,记者的脚步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但很快,透过有些昏暗的光线看到了门内手捧迎客绿植的小学生,澄澈黑亮的眼睛中透出热情而纯真的微笑,心中的感动瞬间冲掉了脚下的凉意……

学校的接待厅是一个神圣之地,因为我们来自中国,主人盛情邀请进入。客随主愿,我们一行按当地习俗脱下鞋袜,光着双脚进入厅中,开始这一次特殊的采访。

炯武村是偏僻之地,为了到达这里,一大早我们乘坐越野车出发,途经的道路越走越窄,越来越简陋,进村的道路更是一路尘土和颠簸,车轮卷起的漫天尘土,将前边的汽车全部笼罩在“灰雾”之中。因为经济落后,村里2007年才有了目前这所唯一的小学,由住持丹玛比亚创办和管理,住持收养的孤儿和附近村庄的学生一起在这个院中学习、诵经,但过去学校的条件很差。“原来只有2间草房校舍,一下雨就没法上课,也不能满足130名学生同时上课。现在好了,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者捐资新建了一栋面积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混凝土新校舍,捐助了30套桌椅,一间双门厕所。还定期为我们送来学生作业本、常用药品、饭盒、水杯等物品,学生、老师和村民们都很开心。”今年已经61岁的丹玛比亚住持乍一看面容严峻,说起这些事情脸上绽开明朗的笑。

丹玛比亚住持身后,就是新建的校舍,五六岁到十四五岁的一大群孩子下课了,跑进跑出笑着叫着,好奇地望着我们。“喜欢现在的学校吗?”一个学生调皮地用缅甸语大声回答一句就跑了;教室里有一面墙,挂满了学生们的绘画涂鸦,有学生做着鬼脸站在画前让记者拍照,也有学生躲在远处偷看记者。虽然语言不通,但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孩子们很快就和记者玩在一起,分别时颇为不舍。

翻开《中缅油气管道项目手册》,可以看到一项项暖心的公益事业:新建和改建中小学校72所;医院、医疗站29所;养老院、孤儿院、幼儿园6所;供水设施及水井6项;道路桥梁建设5项;通信基站2座;自然灾害捐赠项目50个……截至2017年12月,已累计投资2300多万美元,实施社会经济援助项目共178项。通过支持教育及道路交通、电力、医疗、饮水、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更多当地民众获得受教育、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

作为“一带一路”在缅甸的先导项目,中缅油气管道建设队伍走到哪里,公益事业就开展到哪里,更多的当地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触摸“一带一路”。

2.缅籍员工纳峰,眼眸黑亮安静——

他通过油气站场的设施和电脑触摸“一带一路”

【场景】

在中缅油气管道曼德勒分输站,黄色的输气管道盘虬卧龙,管道上各种增压、减压阀门密布,布局精巧又不失气势。站在这里,仿佛是到了非常熟悉的国内现代化的油气分输中心工艺站场,完全忘记已经身处缅甸。

早上七点半上班,带着摄像机和检测仪到站场进行一个小时左右的现场巡检。巡检后,站内工作人员集中开会,根据中心指令做当天的工作和油气流量统计,通过电脑随时现场监控——这是中缅油气管道曼德勒分输站缅籍员工纳峰(音)的日常工作。

“我2014年3月开始在这里工作,已经三年多时间了。我正式上岗前,在仰光培训了5个月,又在中国国内培训了3个月。我的主要工作是接受中心的调控指令,对油气工艺站场进行安全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置。”在曼德勒分输站的电脑控制室,缅籍员工纳峰(音)告诉记者。

说起“一带一路”倡议,纳峰连说,“我知道,我知道。我们的管道公司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部分”。

“现在的工作非常好,工资收入比我原来的工作提升了70%,这里还提供住宿和工作餐。我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发给大学同学,他们都很羡慕,也想来这里工作。”纳峰接受我们的采访时用虽缓慢但比较准确的中文回答问题,开始还比较紧张,因为字斟句酌而一脸严肃,但说到这些时他非常开心地笑起来。

对于毕业于缅甸一所理工大学机械专业的纳峰来说,他尤其看重油气专业方面的学习和进步。“以前没有做过油气工作,很多知识和技能不太懂,经过中国公司的培训学习了很多。在日常工作中,中国的师傅很耐心地教我们,技术进步很快。”纳峰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缅甸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十,原油储量为32亿桶。但缅甸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很落后,油气行业的技术人才非常缺乏。

据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总经理助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副总经理李文斌介绍,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为缅籍员工量身制定岗位培训计划,为当地培养了一批能源及相关专业人才。工程建设期,选派58名缅籍大学生到仰光和中国石油院校学习先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回来后充实到一线生产操作岗位;2015年,选派2名优秀缅籍员工前往国内院校攻读硕士学位;2016年,6名缅籍员工经职业培训取得焊工资格认证。在经验丰富的技能专家“师傅带徒弟”模式下,一大批缅籍员工在工作中快速成长。

数据显示,中缅油气管道的建设当地用工累计超过290万人次,施工高峰期当地用工达6000多人。项目现有当地雇员800余人,占员工比例74%。积极拉动缅甸就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不知名的司机小哥,眼眸黑亮清澈——

他通过方向盘触摸“一带一路”

【场景】

从缅甸曼德勒机场到住地的路上,记者一直望着汽车窗外,道路窄,路面质量不太好,这些都在预料之中,但有一个场景实在超乎想象:连续两辆改装过的丰田皮卡汽车从我们的车边飞驶而过,皮卡车后半部分被改造成两层的敞开式,上下层都坐着人,还有两三个人站在车后边伸出的一块铁板上,他们手扒在车上,任凭汽车急驶,神情自若。不是因为上下两层坐不下了,因为还有空位子。从表情可以看出,这样站着似乎更自由。

记者的手机里有一张即将离开曼德勒时在机场门口匆忙留下的合影,上面那个不知名的司机小哥眼睛黑亮,微笑着。我们在曼德勒的采访都是这名当地的司机小哥开车服务,因为语言不通和时间太紧,居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他总是安安静静的开车赶路,偶然感觉我们想问路边的建筑是什么,他会冒出一个中文词,还听他说到“变化很大”几个字,他眼睛中静美和愉悦的神情令人难忘。

在中缅油气管道的一些简单服务岗位上,我们经常见到这样黑亮的眼睛中带着满意微笑的缅甸籍员工。

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总经理助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副总经理陈湘球告诉记者,曼德勒虽然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是历史上的皇城,但几年前道路上的木轮马车让人会有隔世之感。汽油曾经是装在矿泉水瓶子中沿街出售的。能源的缺乏使这里的电力、油气都很紧张,汽车也很少。

作为中缅油气管道全程经历者和建设者,陈湘球明显地感受到曼德勒近些年的变化。随着管道的建设,中缅油气管道油气管理处、油气调控中心、曼德勒分输站、当达分输站、曼德勒泵站等机构相继建立。曼德勒发展成为缅甸北部最重要的油气枢纽,与仰光南北呼应。路上的汽车也多起来,虽然车不是很好,但当地人使用汽车的感觉非常好,这也是我们到达第一天在道路上看到的那一幕的答案——站在汽车上急驶也是一种享受。

我们在中缅油气管道调控中心看到,作为整个油气管道项目的总控制室与总监控室,这里巨大的显示屏幕上,数据采集实时进行,控制系统实现千里遥控,对管道的运行状态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在缅甸本土的油气管道现代化程度已实现跃进。

变化不仅仅在曼德勒,中缅原油管道的起点马德岛,曾经是原始森林覆盖,没有公路、没有淡水。现在,昔日原始小岛变身现代化海港。这里建成了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相应的深水航道以及原油管道首站、120万方原油罐区等设施,在项目的投资援助下,岛上居民由饮用雨水到村村通自来水,由每天供电3小时到家家户户实现24小时供电,由零公路到几乎村村通公路,由无移动电话信号到装上3G信号通信基站;岛上有了农用柴油车、摩托车,建起了学校、医疗站,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缅甸前副总统吴年吞曾说,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不仅是参与投资的四国互惠共赢的项目,而且将使缅甸的经济、工业化和电气化水平得到提高,对缅甸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于2010年6月开工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包括天然气管道和原油管道。截至2017年12月12日中缅天然气管道安全平稳运行1611天,共向中国输气160亿立方米,为缅甸下载天然气20.6亿立方米;中缅原油管道马德岛港靠泊油轮25艘,累计接卸原油494.5万吨,向中国输油415万吨。

2013年9月,中缅天然气管道投产40天后,皎漂首站即实现临时分输,向当地天然气发电厂供气。居民用电水平大幅改善,从过去每天的三四个小时一举增加到全天供电。中缅天然气管道在缅设立的皎漂、仁安羌、曼德勒、当达4个天然气分输站已全部投用,高峰期每天可为当地下载天然气270万立方米,用于直供发电厂与沿线工业用户,有效缓解缅甸电力紧张局面。

中缅天然气管道的建成,解决了缅甸天然气下游市场难题,实现了出口创汇,还为缅甸带来包括国家税收、投资分红、路权费、过境费、培训基金等在内的可观经济收益,并直接带动社会、经济和就业的发展,提高了沿线居民生活水平。

我们在缅甸采访时,很多当地人听说我们来自中国,黑亮的眼睛透出喜悦微笑。“一带一路”倡议让他们触摸到来自中国的热情。

(本报记者张翼)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一带一路”:点燃那些黑亮眼睛的喜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