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区

陕西自贸区挂牌近一年交出满意答卷

摘要: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陕西自贸区通过努力,在制度改革、数据表现与产业聚集等方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7年4月1日上午,西安高新区锦业路1号都市之门,伴随着掌声与现场此起彼伏的相机快门声,陕西自贸试验区由时任省委书记、省长共同揭牌开埠。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陕西自贸区通过努力,在制度改革、数据表现与产业聚集等方面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图片2

创新举措被总理点赞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审视自贸区“以全方位开放倒逼改革”的内在逻辑,在这场内陆省份主导的自贸试验中,“改革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回到陕西自贸区,应该说,其创新方面还是比较积极的。

讲个真实案例,主角是来自西安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

此前,他要为一批即将空运寄出境外的货物,办理原产地证明书。到高新区自贸服务大厅后才发现,这批货物缺少海关报关单,按照规定,缺少材料无法签发。

时间紧迫,等报完关再来肯定会耽误货物清关,如此企业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听完这位先生万分焦急的解释后,高新区自贸大厅让其出具了一份承诺后期补齐材料的保函,便为其开了“绿灯”,原产地证明书顺利签发。

让这家企业免遭损失的,是高新功能区首创的“容缺办理”政务服务创新机制。但在陕西自贸区挂牌之前,他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类似改革创新案例,在投资监管、贸易监管、人文交流等领域,还有不少。

再如,为扩大“一带一路”交流,陕西自贸区设计了一个“互联网+文化+外贸”模式的西安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高新区在里面扮演重要角色,其打造的线上跨境电商平台“丝路汇”,除了商品交易,丝路沿线国家人民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感受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故事。

拿数据说话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作为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省份,陕西自贸试验区外资企业投资确实不够活跃。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认为,“面向外资、面向国际,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自贸试验区最主要功能。故而评价自贸试验区工作,不止要看企业总注册资本提高了多少倍,更要看新增的企业注册或新到位的投资中,外资占比多少。”

据赵晓雷的观点,陕西自贸区今后在吸引外资方面,还得倍加努力。

欣慰的是,另外两个数据似乎能让陕西自贸试验区扬眉吐气一把。

自陕西自贸试验区开埠至2018年1月底,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285家。重大项目签约落户涉及的世界500强就有44家。

陕西省内47家A股上市企业中,有15家位于自贸试验区中心片区的高新功能区内。

这个数据在全国所有自贸试验区之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

图片3

产业方面动静如何?

数据可能略显朦胧,聊自贸试验区,还得看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央对陕西自贸区的定位是,“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节点”。

但在定位之下,因为陕西自贸区下辖诸多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势必需要有所分工和侧重。

例如,涵盖高新区、西咸新区、经开区的中心片区,面积最大,同时也是西安乃至陕西发展最快、配套最成熟的区域。

特别是高新功能片区,整个陕西自贸试验区有超过半数的新注册企业都落户高新。在战略新兴产业聚集方面,一直走在陕西的前列。

目前来看,聚集于中心片区的企业,定位方面,主攻高端制造、军民融合、航空物流、贸易金融、教育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

自贸区的好处在于,通过宽松的金融环境和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可以加速相应领域企业的聚集,从而形成日臻成熟的产业链——做企业的都知道,这其中的重要意义。

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例。截止目前,高新区共吸引相关企业460余家。

在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积累之上,“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特色运营平台”在高新区落地。受益于平台落地及自贸区招商优惠政策,这些企业正在向搭建军民融合产业园方向聚合。

当然,不止有军民融合。

在三星、镁光等国际行业巨头的带动下,并受自贸招商优惠政策影响,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高新区聚集,区内逐步形成了以半导体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其它片区,类似产业聚集亦在不断上演。(彭昌堤)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姬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