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北京青年报:对症下药各负其责消除青少年网游瘾

日前,合肥市肥西县公安局成功破获一起偷盗手机案件。令办案民警惊讶的是,嫌疑人竟是一名13岁的“熊孩子”黎某,盗窃理由是为能玩某款游戏。黎某称盗窃手机是为了打游戏,而且拥有手机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会被同学们羡慕。真相大白后,办案民警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对其母亲张某某疏于管教进行了批评。

这个寒假与网游有关的报道似乎“爆棚”。从一教育工作者在返乡手记中感慨“被手机游戏围困的乡村和未来”,到柳州一10岁孩子用手机玩游戏3小时花去八千;从陕西山村教师给留守儿童家长布置另类寒假作业:删除网游,再到13岁男孩为打网游偷两部手机……无论城乡,网游都已成为青少年教育不可忽略的一个话题。再联系到今年1月26日,据报道,四川省泸县一名17岁少年为玩手机游戏,持刀入室抢劫被判刑四年零十一个月,不能不让人再次审视网游对青少年的影响。

“肯上进才是真正的王者,学习好才是最大的荣耀。”一名教师曾如是称。孩子染上网游瘾,不全是网游的错,孩子自身、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同时,也不宜污名化网游,将孩子堕落原因全都归咎为网游。但是,在未成年人的网游瘾忧中,一些网游企业难辞其咎。早在2010年8月1日,我国就颁布实施了《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网络游戏用户需使用身份证进行实名注册。但是,该规定并未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以防沉迷系统为例,早在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就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网游运营商于当年4月15日起在所有网络游戏中试行防沉迷系统。但从现实反馈看,一些企业阳奉阴违,不是致力于防沉迷,而是汲汲于让未成年人沉迷。正如《人民日报》日前刊发报道称,“防沉迷系统几乎成了摆设”。防沉迷系统难以发力的重要原因,即“游戏厂商自身动力的缺乏”。在这一语境中,网游厂商恐怕未尽守土之责。

企业逐利是本能,但不能忽略责任。当前,网游玩家低龄化已是不容掉以轻心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监管部门面临挑战。一方面,网游企业须提升责任意识。有学者表示,目前中国游戏产业缺乏行业规范,厂商在游戏设计阶段很少考虑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造成该领域缺少风险管控。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该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游戏产业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瞬息万变,政策滞后在所难免。”

2016年年底,文化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提出,网络游戏运营企业要设置未成年用户消费限额,限定未成年用户游戏时间,并采取技术措施屏蔽不适宜未成年用户的场景和功能等。不能说相关企业置若罔闻,但从实际效果看离舆论要求相差甚远,故此,监管部门在推进制度安排的同时,更应该强化执行效果。

面对一起起因网游而生发出的悲剧,呼唤企业承担相应责任并非道德绑架。大企业应有大责任,特别是从事与青少年游戏相关的企业,更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社会责任并不抽象,更不凌虚高蹈,需要相关企业在谋利同时注重义字,甚至应该将社会效益置于经济利益之上。某些做游戏的企业,赚得盆满钵溢,但在回应社会期待时表现得不够真诚,缺乏给力措施,让人不无失望。

当然,消除青少年的网游瘾忧,不可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企业身上。正如有学者所称,应该在现有制度框架之下,政府、家庭、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参与协同,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在执行中齐抓共管,共同构建健康的网游环境。“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承担,该承担的不打折。同时,还应剖析未成年人为何迷恋网游,是不是缺少自我认同以及无人理解等等。对症下药,各负其责,尽可能消除病态的成长环境,孩子才有明亮未来可言。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北京青年报:对症下药各负其责消除青少年网游瘾)